同种材料化学成分一样,功能却不同?里面其实是微结构在发挥作用!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结构,它又是如何决定物质材料的性能的?科普中国采访到了祝世宁院士,以下为采访实录:
1、什么是微结构材料?
其实微结构材料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先不谈功能材料,就以食品材料为例。面粉加工成各种面食,比如烤面包、蒸馒头,还有人做不发酵的硬大饼,虽然原料都是面粉,但咬在嘴里的口感完全不同。
把面包、馒头和死面饼掰开来看,内部结构明显不同:面包中有小孔洞,馒头有时也有,而死面饼基本没有孔洞,掰开后只能看到密实的粒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关键就在于它们内部的微结构不同——孔洞的大小、分布直接影响食物的松软度和口感。即使是同一种面粉,加工方式不同,形成的结构也不一样,更不用说精面粉与全麦粉的差异了:全麦粉保留了麦粒中的其他成分,不仅营养更丰富,视觉上也能看出微结构上的区别。
功能材料的研究也是类似的道理,只不过所关注的微结构尺度更小。从物质构造的角度来说,地球上的元素可组成各种化合物,形成晶体或多样材料。即便化学成分相同,材料的性能仍可能因结构不同而产生差异。
举个例子,飞机发动机叶片由钛合金制成,要求极高,必须耐高温。同为钛合金,不同工艺制成的叶片性能却可能天差地别。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钛合金由许多细小的晶粒组成,这些晶粒尺寸极小,可能是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肉眼不可见,但其结构和成分直接影响叶片的质量。科学家正是通过研究这些晶粒的组成与排列,通过不同工艺调控微结构,最终研制出符合要求的钛合金。
因此,微结构材料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化学元素,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内部的微小结构颗粒。
我们长期从事激光晶体和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我的老师辈就开始探索微结构对晶体性能的影响。例如,半导体发光材料所发出光的波长和颜色,就与其微结构有关。我们通过调控晶体内部的微结构,使其不仅能发光,还能发出我们所需的多色光——尽管化学元素相同,但借助结构上的“搭积木”或“乐高”式组装,就能赋予材料全新的性能。
我们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从40年前组建以来,一直专注于这一领域。如今,我们的研究已能在光芯片上实现微结构加工:在显微镜下,可见芯片上布满精密的结构单元,它们虽肉眼难辨,却能对光、电进行精确调控,指挥光路走向,或将信息加载于光上——这些功能都是通过微结构实现的。
2、到底多大或者多小能算是微结构?
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去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化学家贝克(David Baker)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研究的是蛋白质折叠: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长链,但长链本身不具备功能,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折叠成三维结构,才能发挥作用。贝克揭示了蛋白质折叠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设计。这一折叠过程正是在分子尺度上实现的微结构调控。
因此,微结构的大小取决于你所追求的性能。在光学中,若要调控光的颜色,微结构尺寸需与光的波长相仿。例如调控600纳米波长的红光,结构大小也应在数百纳米级别;若要调控声波,由于声波波长可达厘米或毫米量级,相应的微结构也需与之匹配。
3、蛋白质大分子排列的结构本身是固定的,微结构与它有什么不同?
蛋白质是有机大分子,属于一类特定的材料。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晶体材料(如钻石或刚玉)则具有不同的结构特性。例如金刚石由碳组成,刚玉(氧化铝)因掺入不同发色元素而呈红或蓝色——这些元素在晶体排列过程中被引入,形成特定微观结构,从而影响材料的光学表现。
这就像全麦粉与标准面粉的差异:不同材料要实现不同功能,其微结构的设计就成为关键。不是随便掺入某些元素就能有效果,必须根据目标性能,科学地设计结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不同的钻石之所以会有各种颜色,都是因为它们的微结构不同吗?
不一定是“不同的钻石”,更准确地说,是掺杂浓度或缺陷结构不同。例如金刚石中的“色心”,即某些位置出现空位或掺入外来原子,这种局部缺陷结构就是一种微结构。如今,金刚石色心在量子光学和量子存储中已有重要应用。
再比如石墨烯:单层石墨烯是一种二维微结构,多层堆叠则形成石墨。钢也是如此:不锈钢、软钢、硬钢的性能差异主要来自碳含量和内部结构的不同。在显微镜下可见钢中的马氏体、珠光体等微结构,它们决定了钢的性能。因此,材料一般不能直接使用自然状态下的纯金属,而需通过工艺调整微结构,才能获得所需的性能。
5、微结构是如何影响不同材料的各种性能?
对于结构材料,微结构调控其力学性能;对于光学材料,则调控其光学性能。不同材料需依据不同科学原理进行设计。
例如在光学中,要实现高效倍频(如将红外激光转为绿光),需解决不同颜色光在材料中传播速度不同的问题(即“色散”)。通过设计微结构,可使快慢光同步传播,实现“位相匹配”,从而提升转换效率。这类结构通常为微米量级。
再以面粉为例,其中的气孔大小就直接决定了面食的口感。
6、通过微结构来调控功能材料,有哪些独到的优势?
微结构调控带来许多独特优势。例如我们199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通过微结构设计实现了三倍频效应,将激光颜色转换为更短波长,甚至同时产生两种不同颜色的光,这在激光技术中有重要应用。
在量子技术中,微结构可用于产生多对纠缠光子,大幅提升量子光源的效率。此外,在光子芯片中,微结构能集成多种光学功能于单一平台,替代传统复杂的光学元件组合,显著提高集成度与实用潜力。
如今,我们甚至可用微结构光学元件(如超表面透镜)替代传统多片透镜组。例如在一个微米厚的氧化钛薄膜上加工出纳米柱阵列,通过结构设计实现无色差、无像差的成像效果,直接贴附于传感器上即可工作。这类“超透镜”正在推动摄影镜头的轻薄化和集成化,已有创业公司致力于将传统照相系统替换为一片微结构薄膜——尽管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但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受访人: 祝世宁
审核:姬扬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