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误解。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感染就等于得癌,是否最终发展为胃癌,取决于多种因素的长期共同作用。
首先,胃癌的发生往往经历“慢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的多级病变过程。虽然幽门螺杆菌是这一过程中被确认的“一级致癌物”,但大多数感染者并不会走到最后一步。研究发现,只有部分感染者在数十年内逐步进展为癌症,其他人可能长期停留在慢性胃炎甚至无症状阶段。[1]
一项大型队列研究[1]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只有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根除治疗才能显著降低胃癌发生风险(降低55%);在低遗传风险人群中,即使根除治疗,胃癌风险下降也不显著(降低19%)。换句话说,幽门螺杆菌虽然危险,但并不是所有人群的主力因素,最终是否会癌变,还要看个体基因、炎症程度、营养状况等是否推波助澜。
另外,从全国层面看,胃癌负担虽在逐年下降,但整体仍高于全球平均。中国2021年胃癌新发病例达61万、死亡约44万人,占全球胃癌相关死亡的近四成。[2]因此,幽门螺杆菌防治确实是控制胃癌的重要策略,尤其针对高风险人群,但并不能以偏概全,简单等同于“感染=癌症”。
科学防癌的关键不在于恐慌,而在于识别风险、及时筛查、规范治疗。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需要根除,应由医生综合评估(如胃镜结果、病理报告、家族史、年龄等)后决定,切忌“一刀切”,更不能被“感染=得癌”的误导所吓倒。
参考资料
[1]Xu HM, Han Y, Liu ZC,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Among Individuals With High Genetic Risk for Gastric Cancer. JAMA Netw Open. 2024;7(5):e2413708.
[2]Xie X, Su J, Wang W, et al. Trends in Stomach Cancer Burden in China: A Joinpoint and APC Analysis Based on GBD 2021.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5;40(6):1500-1514.
作者: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
审核:邢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青年委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