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保卫战”:揭秘伤寒、副伤寒与细菌性痢疾,筑牢夏季健康防线!

作者:王存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核:贾静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主任医师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各类病原微生物进入活跃繁殖期,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为了帮助大家科学防范、健康度夏,我们系统介绍一下伤寒、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这3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一、认识三种肠道传染病

【伤寒与副伤寒】

1.病原学特征

•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

•副伤寒:由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

2.临床表现

•伤寒:持续性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计数减少,病程为3~4周。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起病更急、症状较轻,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病程较短(1~2周),并发症较少。

【细菌性痢疾】

1.病原学特征:由志贺菌属引起。

2.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数小时至7天)。

•典型三联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重症表现:可出现高热惊厥、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

•慢性化风险:若治疗不及时,少数患者迁延不愈成慢性,可反复发作。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二、传播途径对比

【伤寒与副伤寒】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体如下。

1.水源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饮用水被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后可造成暴发流行。

2.食物传播:被污染的肉类、禽类、乳制品、蛋类等,特别是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或带菌者,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

【细菌性痢疾】

传播途径与伤寒类似,但具有以下特点。

1.传染性强。

2.易发生食源性暴发:凉拌菜、剩饭剩菜等是常见传播媒介。

3.苍蝇可作为机械传播媒介。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正确洗手,尤其在如厕后、进食前。不随地大小便,妥善处理呕吐物和排泄物。

2.饮食安全:食物要彻底加热,避免生食。生熟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饮用煮沸水或正规瓶装饮用水。冰箱食物不宜存放过久。

3.环境卫生:做好防蝇灭蝇工作,保持厨房、卫生间清洁。

4.疫苗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可提供3年保护;目前尚无副伤寒和细菌性痢疾的有效疫苗。

5.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

【治疗原则】

1.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原进行针对性治疗。伤寒/副伤寒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细菌性痢疾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2.对症支持:补充电解质和水分,高热时物理降温。

3.隔离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其他人接触,餐具、衣物要单独消毒。

四、恢复期饮食管理

【急性期】

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推荐米汤、藕粉等,少量多餐。避免食用牛奶等乳制品,以免加重腹泻;切勿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恢复期】

1.渐进式过渡:从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

2.营养补充: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鱼肉、嫩豆腐;易消化碳水,如软米饭、烂面条;低纤维蔬菜,如胡萝卜泥、冬瓜等。

3.注意事项:仍应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特别提醒:慢性腹泻患者应定期复查,必要时进行肠镜检查以评估肠道恢复情况。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我们完全可以有效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守护家人健康。

图文简介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各类病原微生物进入活跃繁殖期,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