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未来-动力电池安全与科技探秘系列科普》——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核心技术突破、安全设计
理念、使用维护要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池的原理
在电动汽车飞速发展的当下,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 “心脏”,对电动汽车的性能、安全与普及起着关键作用。在动力电池中,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锂离子电池,它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构成。
充电时,锂离子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粒子,从正极材料中 “跑” 出来,通过电解液,穿过隔膜这个特殊的 “通道”,游动到负极;同时,电子沿着外部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这个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而当车辆需要动力,也就是放电时,锂离子又从负极脱出,经电解液游回到正极,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负极流向正极,为车辆的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汽车行驶,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此外,一个完整的动力电池系统,除了电芯,还有电池管理系统。它就像一个 “智能管家”,时刻监控每个电池单元的电压、温度等信息,通过多个采集系统收集数据并上报给核心单元,再根据指令对动力电池进行调节,确保电池稳定运行。
安全设计理念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系的化的标准规范,引领行业从环节中每一个安全隐患出发,从电池单体到整包到控制系统乃至整车,从被动安全到主动防护,以全面提高的安全冗余度,保证用户的电动汽车出行安全。
核心技术突破
近年来,从电池单体,到电池包结构,再到BMS控制系统,每个环节和层级都产生了不小的突破。
电池单体层面,通过提高隔膜耐高温性能和电解质的阻燃性能,从源头扼杀风险。
整包层面,通过在电池单体之间增加隔热墙将火源阻隔,通过高效冷却系统将热量安全的导出。
使用维护要点
对于电动车的日常维护,核心在于“三控一查”:
首先是控电量,避免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在20%-80%之间时,对电池的损伤将达到最小。
其次是控环境,高温天停车别当"铁板烧",尽量停阴凉处,减少因高温导致的电池热损伤。
接下来是控习惯,避免长时间持续高功率运行,减少大电流放电损伤电池。
最后是勤检查,按照车辆使用手册的规定,定期到专业的 4S 店或维修机构对车辆进行保养。
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今年发布的电动汽车安全标准,强制要求从明年起生产的电动汽车从“黄金五分钟”跃进到“两小时内不起火爆炸”,且新增了撞击测试与300次快充循环后的检测,对整包的结构安全和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有了更高的保障。
在标准的引领下,行业也在继续进步,且即将达到目标,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安全,发生进一步的革命。
电芯层面,固态电解质将以其强大的机械结构,抑制不良使用习惯对电池的结构破坏,高达800℃的燃点,将彻底根绝电池的易燃性。
整包层面,全新的热熔材质液冷板,热失控时熔化解体,冷却液直接喷淋,全新的灭火剂直接浸没电芯,用最快的速度带走热量。
BMS层面,电池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同步检测16类故障(如微短路、绝缘失效),根据构建的数据库,对异常参数第一时间触发车辆警告与远程限速,第一时间根绝危险。
能量密度与材料革命决定能跑多远、多快,而安全的设计决定能跑多久。极端的工况是电池的克星与寿命的天敌——但科技正在改写规则,这场无声的能量革命,终将让化石能源成为历史,它将引领我们走出更轻松、更远、更安全的未来!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审核:刘鹏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大数据应用分会副秘书长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