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未来动力电池安全与科技探秘系列科普》——动力电池安全测试标准,从国际到企业自研
大家好,现在马路上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了,方便又环保,可不少朋友心里还是犯嘀咕,就怕这新能源车的电池出问题。您想啊,要是电池起火、爆炸,那多危险,关乎咱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呐。您看新闻里偶尔也会冒出新能源车起火的消息,这心里就更不踏实了。所以啊,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动力电池的安全测试标准,从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到车企自己研
发的超严格测试,看完您就知道,您的新能源车到底有多安全,还能不能放心开。
问题一:动力电池真的能扛住车祸撞击或剐蹭吗?
在日常驾驶中,新能源汽车遭遇撞击或剐蹭的风险确实存在,像底盘剐蹭到路面凸起物、被飞溅的碎石撞击等情况并不少见,这也让不少人担忧动力电池的安全。新国标(GB38031-2025)为此新增 “底部撞击测试”,该测试主要模拟考察车辆底盘遭遇局部异物冲击(如路面飞溅碎石、凸起障碍物)的安全性,而非整车高速碰撞。该试验用30毫米钢制撞击头模拟飞溅物,以 150 焦耳的能量进行撞击。可能这样的能量数值听起来比较抽象,换算一下的话,大概相当于家用车以 20km/h 的速度行驶时产生的撞击力。并且,撞击并非随意选择位置,而是精准针对电池包前、中、后三个最脆弱的部位连续撞击。通过标准测试要求也十分明确,要求电池在经历撞击后,不能出现泄漏、破裂的情况,更不能起火、爆炸,这一系列严格的测试流程,就是为了确保动力电池在日常可能遇到的剐蹭、撞击场景下,能守住安全底线。
国际对比:欧盟标准(ECE R100.3)仅要求整体挤压测试,而中国标准针对性更强,更贴近真实剐蹭场景。招商车研最近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开展1200J底部撞击,相当于车速120km/h,远超国标要求。
问题二:动力电池按照新国标GB38031-2025执行后,标准热扩散试验项目要求不起火,不爆炸,新能源汽车是否就不会存在起火爆炸问题?
新国标 GB38031 - 2025 的发布,无疑为动力电池安全加上了一道坚固的 “保险栓”。在热扩散试验项目上,明确要求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且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这一规定相较于 2020 版标准有了质的飞跃,从原本 “着火、爆炸前 5 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转变为主动防御式的 “零起火、零爆炸” 要求,对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提升提出了新挑战,也让消费者看到了更安全的未来。然而,即便动力电池满足了新国标热扩散试验的严苛要求,也不能绝对地说新能源汽车就不会存在起火爆炸问题。新能源汽车起火爆炸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成因多样。从电池内部来看,虽然热扩散试验旨在防止因电池单体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引发的起火爆炸,但电池制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细微瑕疵,如内部金属杂质混入、隔膜缺陷等,随着时间推移和电池充放电循环次数增加,仍有可能引发内部短路,进而触发热失控。而且,电池在长期使用后,其性能会逐渐衰退,即使初始符合新国标要求,老化后的电池是否还能保持同样的安全性能,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从外部因素考虑,新能源汽车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复杂场景。严重的交通事故,尤其是高速碰撞,可能导致电池包遭受巨大外力冲击,使得电池结构被破坏,即使电池本身通过了标准的底部撞击测试,在远超测试强度的碰撞下,也可能引发电池内部短路、电解液泄漏等问题,最终导致起火爆炸。此外,车辆充电环境不佳,例如在高温、潮湿环境下充电,或者使用了不匹配、质量不过关的充电设备,都可能给电池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增加起火爆炸的可能性。
新国标 GB38031 - 2025 中的热扩散试验项目要求对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意义重大,它能有效降低因电池内部热失控引发的起火爆炸风险,为消费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但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方位杜绝起火爆炸问题,不仅需要电池企业严格把控电池质量,确保从生产源头到使用全周期都符合高标准安全要求,还需要车企在整车设计、安全防护以及充电设施配套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审核:刘鹏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大数据应用分会副秘书长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