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必须蛋白尿0+才是治愈?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存在误导。
蛋白尿确实是评估肾脏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但“尿蛋白变成0+才算治愈”的说法过于绝对,既不符合临床标准,也可能误导患者忽视病情个体差异和恢复过程的复杂性。
首先,蛋白尿的变化并不总是线性或迅速的。研究表明,在接受标准治疗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中,蛋白尿的恢复通常是渐进的,1 年内实现部分缓解的人中,有 72% 在未来达到完全缓解,这表明“早期蛋白尿未完全消退”并不意味着治疗失败[1]。
其次,不同类型的蛋白尿背后机制不同,有些即使尿蛋白已恢复正常,仍可能存在肾组织的慢性损伤风险。例如,研究发现即使蛋白尿值不高,但如果合并有低分子量蛋白(如 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持续排出,提示存在小管间质损伤,其对预后同样具有意义[2]。这类损伤即使尿蛋白转为阴性也可能持续存在。
此外,尿蛋白定性“0+”的试纸法主要检测白蛋白,对其他类型蛋白如免疫球蛋白或低分子蛋白较不敏感,存在漏检可能,不能作为唯一判断标准。精确评估还需结合尿蛋白/肌酐比值、24 小时蛋白定量等更敏感的检测手段。
因此,蛋白尿0+可以是一个好信号,但并不是“治愈”的唯一标准。全面判断肾炎是否缓解,需要结合肾功能(如eGFR、血肌酐)、尿蛋白类型、病理变化及个体差异等多重因素,而非依赖单一化验结果。
参考资料:
[1] Li MT, Wang HY, Liu ZH, et al. Time to recovery of proteinuria in patients with lupus nephritis receiving standard therapy.Chin Med J (Engl). 2013;126(5):889–894.
[2] Bökenkamp A. Proteinuria—take a closer look!Pediatr Nephrol.2020;35:533–541.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