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机,从愿景到蓝天——走对路,最重要

民航运输就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干线航班犹如动脉与静脉,支线航班则好比毛细血管。支线飞机一般座位在百座以下,主要用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运输;干线飞机通常在百座以上,是大城市航班和国际航班的主力机型。二者相辅相成,构建起现代化的空中交通网络。今天,中国的C909与C919分别作为支线与干线的代表,已经达到国际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准。但回顾过去,这一步的实现殊为不易。

陈肖/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机制造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十分薄弱。彼时国内既缺乏先进的航电产品和可靠的动力系统,管理理念也相对落后。许多人对民机的理解还停留在“设计出来、造出来”即算完成,对适航标准和市场规则认识不足。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中国航空人不得不走上对外合作的道路,以了解国际适航体系,并学习如何制造既安全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民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航空工业制定了影响深远的民机“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与美国合作,装配麦道90系列干线飞机;第二步,与国外合作研发百座级飞机,计划在2005年服役;第三步,自主设计制造180座级飞机,力争在2010年实现。然而,随着上世纪末波音兼并麦道,麦道82、90飞机停产,中国的合作计划被迫中止,后续两步自然也无从谈起。这段经历带来两方面的启示:一方面,中国在飞机制造技术上得到了实质性突破,学习了世界先进的工艺与项目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更深刻的教训是,项目主导权若掌握在别人手里,一旦对方改变策略,所有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与此同时,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民机产业内部,还存在不少纷争。是先发展干线飞机,还是先上马支线飞机?是由西安主导,还是由上海承担?这些涉及部门利益与地方诉求的争论,使得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分散。民机产业是典型的大工业,涉及上下游庞大的产业链,若没有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单个单位即使取得一些进展,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反观欧洲的经验,在面对美国波音的压力时,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政府出面协调,整合资源,成立了空中客车集团。从A300到A310,再到后来能与波音分庭抗礼的A320,欧洲逐步培育出民机产业的另一大巨头,在世界市场上形成了可与波音抗衡的力量。

空客A320飞机 梁睿祺/摄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中国航空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国产民机的执着追求。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但到21世纪初,行业逐渐形成共识: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民机产业化发展不仅要有国家战略的支持,更要具备鲜明的市场意识,最终目标是追求商业上的成功。

1999年,在新世纪曙光初现之际,中国民机发展思路获得国家层面的明确支持。发展路径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研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支线客机,力争获得国内航空公司的认可,并通过国际适航认证;第二阶段,在支线飞机量产的同时,启动大型干线客机的研制,并通过国际化采购整合机载系统;第三阶段,再逐步推动发动机与机载系统的国产化。最终目标,是使中国能够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商用飞机,并形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民机产业。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航空工业部门自发制定的“三步走”相比,新世纪的战略蓝图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它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整体支持和协调。这不仅为产业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也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国际合作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外国企业依然可以参与,但必须遵守中国制定的规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民机梦以C909——也就是ARJ21新支线飞机为起点,重新扬帆起航。

陈肖/摄

C909的研制,是中国喷气客机进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它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了关键技术,更在于培养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产业链和人才体系。正如C909总设计师陈勇所言,一架飞机的安全性必须体现在设计与制造的每一个细节,既要追求绝对安全,又要实现经济可行。C909项目让中国真正走上了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而作为干线客机代表的C919,更是凝聚了几代航空人的努力。它的最大载客量可达190人,属于典型的干线机型。在研发过程中,中国不仅吸收了国际先进技术,也逐步建立起以我为主的标准体系。C919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跻身世界大飞机俱乐部,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航空产业格局中拥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回望过去,中国民机的发展走过了弯路,也付出了代价。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机这样复杂的产业中,走对路,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航空学会
审核:王亚男,编审《航空知识》主编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技术文化首席传播专家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航空学会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图文简介

本集讲述中国民机在上世纪合作与挫折中汲取经验,逐渐明确发展方向,从C909到C919走出自主之路。事实证明,唯有走对路,才能让中国民机真正翱翔蓝天。(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