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的英国,有一位女性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爱达·勒芙蕾丝,一位被誉为天才数学家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始祖的杰出女性。作为浪漫诗人与自由斗士拜伦勋爵的女儿,爱达自小便背负着不凡的命运。她的父亲,那位闻名遐迩的拜伦勋爵,在她仅仅几周大时便与母亲伊莎贝拉·米尔班奇·拜伦离异,远赴希腊参加独立战争,从此在她的生活中缺席。
伊莎贝拉,一位深具智慧与远见的女性,为了避免爱达重蹈父亲的覆辙,发展出那难以预测的奔放性情,决心将女儿引向学术的道路。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爱达沉浸在数学与工程学的海洋中,逐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才华。尽管年少时身体羸弱,且当时的社会风气对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充满偏见,但爱达从未退缩,她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誓要在科学的殿堂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派对上,爱达邂逅了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巴贝奇,这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正在展示他部分运作中的差分机——一种前所未有的机械式计算机。那复杂的机械结构、精妙的运算原理,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了爱达。她那双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睛,让巴贝奇看到了她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于是,巴贝奇欣然成为爱达的导师,引领她走进了计算机科学的殿堂。
在巴贝奇的悉心指导下,爱达不仅深入了解了差分机的构造与原理,更接手了他打造“思维机器”的伟大理想。她梦想着能够打造出一台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并自动印出答案的机器,让计算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充满差距。由于英国政府的撤资,差分机的研发最终未能如愿完成。但爱达与巴贝奇并未因此气馁,他们转而投身于分析机的研发,这是一种能够进行更复杂运算的机器,利用打孔卡来下达指令,并将数据储存在记忆单元中。
1835年,爱达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成为勒芙蕾丝伯爵夫人。然而,婚姻与家庭并未让她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她依然保持着对研究的热情,与查尔斯·狄更斯、麦可·法拉第等知识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陪伴下,爱达继续投身于计算机科学的探索中,与巴贝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837年,巴贝奇提出了一个新的机器概念——分析机。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爱达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1843年,当分析机在乔治三世博物馆展出时,引来了无数群众的围观与惊叹。虽然差分机未能完全打造完成,但巴贝奇的儿子根据父亲留下的二手零件,组装出了差分机的可能模样,让人们一窥其风采。而爱达,则在这一年受邀为工程师路易吉·梅纳布雷亚针对分析机所写的法文文章进行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她不仅深入理解了分析机的原理与构造,更在巴贝奇的鼓励下,对其设计写下了自己的注解。
1843年,当分析机于乔治三世博物馆展出时,引来群众围观。
差分机从未完全打造完成,直到巴贝奇的儿子用在父亲实验室里找到的二手零件,组装出差分机可能的形状。
经过九个月的潜心钻研与不懈努力,爱达交给巴贝奇一份比原本文章还长三倍的详尽笔记。在这份笔记中,她不仅详细阐述了分析机的运作原理,更写出了史上公认的首条计算机算法,以供新型机器使用。这一创举,不仅让爱达成为了计算机程序的先驱,更让计算机的潜能有了突破性发展的可能。她所提出的计算机程序概念,以及循环等算法系统,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在我们的计算机中。
爱达的贡献,无疑超越了她的时代,为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位伟大的女性却未能亲眼见证自己的成就被世人所认可。在她年仅36岁时,便因癌症离世,她的作品也大多被历史所遗忘。直到20世纪50年代,她的笔记再度出版,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位被遗忘的天才。从那时起,爱达·勒芙蕾丝的名字开始被世人所传颂,她获得了许多追授奖项,成为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1979年,美国国防部更是以“爱达”来为其研发的一款程序语言命名,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
爱达的构想,不仅超越了巴贝奇的作品,更超越了她的时代。她以织布机作为譬喻,描述了一个包含字母、符号和数列的系统,通过编码来进行重复的指令。她预测,未来的机器将能够创作复杂的音乐、产生精细的图像,甚至进行更高级别的智能运算。这些预言,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如此的惊人准确。我们的计算机,正是基于她所创造的算法系统,不断进化与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伦敦圣詹姆士广场的一栋房子前,一块蓝色匾额静静地诉说着爱达的故事。这里,曾是她居住过的地方,也是她梦想起航的起点。如今,这里成为人们缅怀这位伟大女性的圣地,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的精神与追求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传承。
伦敦圣詹姆士广场中的一栋房子(爱达曾在此住过)前展示着这块蓝色匾额
爱达·勒芙蕾丝的五大轶事
爱达从小便用功不懈,致力于研究数学与工程学
1她是伯爵夫人
爱达出身于贵族家庭,她的全名是奥古斯塔·爱达·拜伦。在1835年嫁给威廉·金—诺尔(第一代勒芙蕾丝伯爵)之后,她便成了勒芙蕾丝伯爵夫人。
2爱达·勒芙蕾丝纪念日
自2009年起,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二便成了爱达·勒芙蕾丝纪念日。该纪念日是为了感谢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界女性从业人员的贡献。
3母亲教她如何自制
爱达的母亲不希望女儿养成像她父亲一般难以捉摸的性情。她曾强迫爱达长时间躺着不动,并认为这么做可以训练她的自制力。
4她是个赌徒
爱达在晚年时迷上了赌博,并赔掉了大半财产。她曾试着开发一套数学策略来帮她赢钱。
5她设计过飞行机器
1828年,年仅13岁的爱达设计了一款有翼机器,好让人类得以飞行。她甚至图文并茂地为这个计划写下一本名为《飞行学》(Flyology)的书。
生涯年表
这位伟大的科学思想家有何不凡的人生
1815
爱达出生于1815年12月10日,为拜伦勋爵与安妮·伊莎贝拉·米尔班奇夫人的女儿。
1824
爱达出生不久后父母便离异,由母亲抚养,并被要求学习数学与科学。
1833
17岁时,爱达在派对中遇见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随后成为他的门生。
1835
爱达与威廉·金(第一代勒芙蕾丝伯爵)结婚,成为伯爵夫人。
1837
健康问题不断:先是感染霍乱,而后气喘不断发作,且有消化问题。
1843
在巴贝奇的机器变得普及后,爱达把一篇相关的法文文章译为英文,同时加进了她个人的创新见解。
1852
爱达于11月27日逝世,享年36岁。遗憾的是,她的晚年不断受病痛所苦。
1953
爱达的多数作品原已被遗忘,但自从科学家B·V·鲍登(BV Bowden)在其著作中重述爱达的发现后,大家又开始想起这位传奇性的女子。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