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口玉米能同时爆出甜玉米的脆爽清甜与糯玉米的绵软香糯,当餐桌上美食兼具诱人风味与高叶酸等丰富营养,当一个品种从北国黑龙江到热岛海南都能种植生产、茁壮生长——它,就是被无数网友封为最好吃玉米的“农科糯336”。它究竟有何魅力征服国人味蕾?背后又藏着怎样尖端的育种密码?
味觉革命:甜糯交融,一口双享
传统的甜玉米和糯玉米两者之间泾渭分明:甜玉米脆甜多汁却少了些饱满感,糯玉米软糯香浓却甜味不足。“农科糯336”的诞生,源于育种专家一个大胆的构想:能否将两种极致口感合二为一?
但如果将这简单地理解为“甜玉米与糯玉米杂交”就直接产生甜加糯玉米,则大错特错,实际上甜玉米和糯玉米两者之间还有些“水火不容”呐,如果将甜玉米花粉给糯玉米授粉,当代接出的籽粒既不甜也不糯了,反过来将糯玉米花粉给甜玉米授粉也是如此。
控制甜质性状的为一对隐性基因“sh2sh2”,控制糯质性状的也为一对隐性基因“wxwx”,两对基因在玉米的不同染色体上。关键在于将甜与糯这两种由不同基因控制的性状聚合在一起,并能够“和谐相处”。关键核心是选育出“甜糯纯合双隐甜上位”自交系——即甜质基因和糯质基因都呈纯合隐性,且甜质基因能掩盖糯质基因的表达。“农科糯336”的父本“京D6644”正是这种珍贵材料。当它与糯质母本杂交,当代产生的籽粒(即种子)都是糯质的,当农民将这些种子种下,生长出的植株接的果穗就奇迹诞生了:每一穗玉米上,约四分之一的籽粒是纯粹的甜质,三分之二是纯粹的糯质,二者如星辰般随机镶嵌。咬下去,甜粒如清泉迸裂,糯粒如暖云化开,创造出糯中带甜、绵软清香的惊艳口感,彻底打破了玉米风味的传统界限。
育种密码:大海捞针般的科技攻坚
培育“农科糯336”绝非易事,它是一场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接力长跑:
基因“精算”与严酷筛选:在甜玉米与糯玉米杂交第二代(F2)分离世代中,“甜糯纯合双隐甜上位基因型”即“sh2sh2wxwx”基因型的出现概率仅为1/16,若再叠加高产、抗病、高叶酸等多种优良性状,理想的单株更是万中挑一。
分子育种精准导航:为提升关键营养成分,团队开发了高叶酸性状的分子标记,如同为玉米装上“基因雷达”,能在苗期快速锁定携带高叶酸基因的潜力株,大幅提升育种效率。
万亩良田的实战考验:实验室成果需经大规模田间表型鉴定。科研人员年复一年,在广袤土地上种植、观察、记录,唯有综合表现最优异的个体才能晋级为亲本,有了亲本还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大量测配杂交组合,最终在成千上万的杂交组合中,“农科糯336”脱颖而出。
从田间到舌尖:种、挑、享全指南
广袤大地皆可种:得益于其强大的适应性,“农科糯336”从黑龙江的寒地沃土到海南岛的热带阳光,都能茁壮成长、结出佳穗,堪称“国民玉米”。
慧眼识珠挑好穗:
购买正宗的“农科糯336”:需要细心辨别。认准“农科糯336”特征和标识。
观苞叶:选择苞叶新鲜、嫩绿、包裹紧实的玉米棒。
看籽粒:可轻剥顶部苞叶,籽粒应饱满、排列紧密、色泽鲜亮,籽粒顶部没有明显塌陷。
享受至味有诀窍:
保留精华:蒸煮前剥去大部分外层苞叶,保留最内一、两层及玉米须(花丝),能有效锁住水分、香气与营养。
可蒸可煮,无论蒸煮,都要煮熟蒸透:确保蒸煮时间充足,让每一粒玉米都熟透,甜糯口感才能完美释放。趁热食用,风味最佳!
“农科糯336”的成功,是育种家们破解基因密码、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以高叶酸等营养提升了健康价值,其广泛的适应性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选择。一颗小小的玉米,承载着科学与美味的双重梦想,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餐桌新宠。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作物学会
科普专家:赵久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审核:徐琴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实验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