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的 “新生”:科技与体系护航美味和产量升级

在粮食作物的大家庭里,谷子一直以独特的风味占据一席之地。然而,曾经备受喜爱的传统优质谷子品种,种植面积却日渐萎缩。这背后的原因,以及科技如何为谷子带来“新生”,藏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科学奥秘。

传统优质谷子品种,如山西的“晋谷21”、内蒙古的“黄金苗”,以其出色的商品性和适口性赢得口碑,煮熟后香气扑鼻、口感绝佳。但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烦恼”不少:抗病性差,容易受到病虫害侵袭;秸秆高大,抗倒伏能力弱,遇到风雨天气易减产,且机械收获时损失率高;最关键的是不抗除草剂,在生产中需要人工间苗除草。过去一家一户种植几亩时,除草压力尚可承受,可如今规模化种植动辄上百亩、上千亩,人工除草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传统优质谷子逐渐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种植面积自然逐年缩减。

为了让传统优质谷子既能保持美味,又能“好伺候”,科研人员付出了三四十年的努力,从两大核心难题入手突破:首先是破解除草难题,科研人员发现,谷子的近缘野生种——野生狗尾草中,有一些种类对特定除草剂具有抗性。科研人员引进了抗烯禾啶类、抗咪唑酮类的狗尾草材料,通过远缘杂交技术,成功培育出抗除草剂的谷子新种质和新品种,解决了规模化种植中的除草难题。

解决了除草问题后,科研人员又针对规模化收获的需求进行攻关。传统谷子的秸秆高度惊人,春谷可达1.5~1.8米,夏谷也有1.3~1.5米。这样的高度不仅容易倒伏,还会导致联合收割机收获时损失率偏高。为此,科研人员培育出中矮秆抗倒伏的新种质,如“矮88”。这个品种打破了以往中矮秆与低产量的连锁困境——过去的中矮秆品种往往存在早衰导致产量低,而新培育的中矮秆种质实现了不早衰,同时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提升,完美适配现代农业的机械化收获模式。

为了让优质谷子品种更好地走向市场、服务生产,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 “三级优质谷子品种评价体系”,从田间到餐桌层层筛选,为谷子品种的品质和稳产保驾护航。

第一级是全国谷子品种区域性鉴定试验。由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30多家育种单位,在四大主产区设立40多个鉴定点,对全国科研单位、企业的新品种、新品系进行联合鉴定,重点评估抗病性、抗倒性、抗逆性和产量等指标,为品种登记奠定基础。

第二级是登记品种的验证和展示试验。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牵头,将已登记的品种集中到河北武安、内蒙古赤峰、山西长治等主要产区进行验证展示,直接对接种业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让大家在田间直观了解品种表现。

第三级是优质谷子品种鉴评,每两年开展一次,分为商品性和适口性鉴评。商品性要看外观平整度、色泽、光泽、均匀度等;适口性则通过煮粥和蒸米饭两种形式,观形状、闻香味、尝口感。

通过这三级评价体系的品种,会被推荐给市场、企业和种植大户,让更多优质谷子从田间走进百姓餐桌。

从传统品种的困境到科技赋能的突破,再到科学评价体系的保障,谷子正在经历一场“新革命”。这不仅让我们吃到更美味的小米,更展现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无穷力量,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作物学会

科普专家:李顺国,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特色杂粮遗传改良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河北省杂粮杂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审核:徐琴 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实验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作物学会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

科技在谷子品种选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抗除草剂的新品种培育到中矮秆品种的开发,这些科技突破不仅提高了谷子的产量和品质,还使得谷子更加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