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这个精密的生物系统中,体温的恒定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即便是微小的波动,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而一旦体温过低或过高超出一定范围,低温症与高热症便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低温症的病理表现
当体温下降至摄氏35度以下,即出现低温症的初期症状。为了维持体热,人体会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血液循环重新分配,血液更多地流向身体核心部位,而皮肤表面的血流量则相应减少,以减少热量散失。同时,立毛肌收缩,形成暂时性的保温层。肌肉出现不自主颤抖,通过肌肉运动来产生热量,试图将体温回升至正常水平。然而,随着体温的进一步下降,这些生理代偿机制的效果也逐渐受限。神经传导速度降低,言语功能受损,意识状态恶化。
若核心体温持续下滑至32摄氏度以下,病情进入危急阶段。此时,颤抖反射消失,患者可能陷入昏迷。而当体温低于摄氏30度,人体自主回暖能力丧失,生命体征显著减弱,此时往往提示致命危险。
高热症的病理过程
与低温症相对的是高热症,它是体温过高时出现的病理状态。尽管人体拥有完善的散热机制,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套机制也会出现功能障碍。当机体无法有效调节热量时,核心体温便会持续升高。
初期,人体会通过增强出汗来促进降温。汗水蒸发时带走体表的热量,但如果环境湿度过高,汗水的蒸发效率降低,体温调节受阻。随着体温的升高,可能出现眩晕和恶心等症状,脱水导致的口渴和头痛也相继出现。此时,血管代偿性扩张,将更多血液输送到皮肤表面,以增加散热面积。然而,随着体液的不断流失,血压下降,晕厥风险增高。
一旦体温超过摄氏40度,病情便进展为危重状态。高温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细胞损伤甚至坏死。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症状识别与急救处理
识别低温症与高热症的临床表现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低温症的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呼吸模式改变(初期增快后期减慢)、眩晕、皮肤苍白以及寒战。而高热症则表现为口渴、出汗增多、皮肤充血性潮红以及可能的眩晕和恶心。
在急救情况下,对于高热症患者,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阴凉处,通过冷敷大血管走行区域、补充冷饮等方式来促进降温。在重症情况下,医院会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冰盐水灌胃、低温气体通气或使用血液透析进行降温。
严重的高热症可通过血液透析进行降温治疗
对于低温症患者,则需通过保温措施、饮用温热饮品以及补充高热量食物(在患者吞咽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来提升体温。然而,必须避免热水浴、酒精摄入以及用力搓揉肢体等不当做法,因为它们可能导致外周血管突然扩张,诱发血压急剧下降和心律失常的风险。
体温的精确调控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无论是低温症还是高热症,都是机体对异常环境条件的病理反应。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对预后至关重要。掌握这些急救知识,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