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运动2 挑战科学极限的人体壮举

高空弹跳:物理定律下的自由飞翔

高空弹跳,这项结合了物理学与勇气的极限运动,让挑战者在无拘无束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与定点跳伞不同,高空弹跳者无需降落伞的辅助,仅凭脚下的弹力缆绳便能在空中自由翱翔。当他们从高处一跃而下时,重力将他们拉向地面,而弹力缆绳则如同弹簧一般储存着弹性位能。随着缆绳的伸长,高空弹跳者的速度逐渐减缓,直到缆绳的拉力与重力达到平衡,他们在空中瞬间静止不动。紧接着,缆绳释放出储存的弹性位能,将高空弹跳者猛地拉向空中,仿佛是在与重力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

弹力缆绳的重量会使高空弹跳者下坠得更快

在这个过程中,高空弹跳者的每一次跳跃都是对物理定律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他们需要在跳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自己的姿势与心态;在跳下时勇敢地面对重力的挑战;在缆绳伸长时保持冷静与平衡;在静止时感受那一刻的宁静与自由;在回弹时享受飞翔的快感与释放。高空弹跳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马拉松:挑战身体极限的耐力之旅

马拉松,这项古老而又充满挑战的运动,不仅是对跑者意志的考验,更是对身体极限的一次全面探索。在一场长达42.195公里的赛事中,马拉松跑者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坚持,他们的身体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起跑到终点,马拉松跑者的步伐数累计可达3万至5万步。这不仅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身体承受巨大压力的见证。心脏和肺脏如同不知疲倦的机器,超时工作以供应肌肉所需的氧气和能量;肝脏和脂肪则成为能量的储备库,随时为跑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皮肤和消化系统,在这漫长的赛程中,也悄然切换至低功耗模式,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在这场与自我的较量中,维持稳定状态成为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这场战役贡献力量,而能量的管理则成为关键。人体拥有两大能量库存:肝糖和脂肪。肝糖,这种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跑者初期的主要能量来源。它易于燃烧,能迅速提供能量,但储备有限,仅能满足人体两小时左右的运动需求。一旦肝糖耗竭,跑者便会进入“撞墙期”,体力和速度都会大幅下降。

跑者的肝糖耗尽时,就会开始进入撞墙期

相比之下,脂肪虽然燃烧速度较慢,但其能量密度更高,每公克所含的卡路里远超碳水化合物,且人体内的脂肪含量丰富,是马拉松跑者后期的重要能量来源。通过耐力训练,跑者的肌肉能够逐渐适应并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从而延缓撞墙期的到来。此外,跑者还会采用“肝糖超补法”,在赛前大量摄取碳水化合物,以增加肝糖储备,为赛程中的能量供应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能量的管理只是马拉松挑战的一部分。随着赛程的深入,跑者的体温也在不断攀升。忙碌的肌肉产生大量热量,使得跑者通过流汗来散热,一场马拉松下来,跑者可能因流汗而减轻10%的体重。这虽然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有效调控体内的盐和水分平衡?

钠,这种对肌肉收缩至关重要的元素,在马拉松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四肢的运动,还关乎心脏和横膈膜的正常运作。体内钠含量过低会导致组织肿胀,影响跑者的运动表现。因此,跑者需要通过运动饮料来补充流失的水分、电解质和糖分,以确保身体的正常运作。

研究指出,女性在马拉松的下半场通常能跑得比男性快。

在马拉松的赛程中,跑者的身体经历着从兴奋到疲惫的全过程。赛前,他们通过大量摄取碳水化合物来增加肝糖储备;起跑线上,肌肉充血,心跳和呼吸加速,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好准备;随着赛程的推进,肌肉温度逐渐升高,多余的热能通过血液被带往皮肤散发;而到了赛事后期,跑者的步伐变得沉重,肝糖储备耗竭,进入撞墙期,开始燃烧脂肪以维持运动;直至赛事结束,跑者的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血压和恢复体力,这期间可能会感到头晕甚至发烧。同时,由于器官间的相互推挤和血液离开肠道,跑者还可能出现腹痛和腹泻的症状。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

图文简介

在浩瀚的人类探索领域中,极限运动无疑是一片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沃土。它不仅仅是对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极限的勇敢尝试,更是运动员们以血肉之躯,对抗自然法则,展现出的惊人技艺与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