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数量超过5亿只的最受欢迎宠物,家猫与人类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动物行为学家研究发现,猫咪可能将人类视为同类,并期待我们能够理解它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跨物种的认知模式为人猫互动提供了独特视角。
动物行为学家指出,猫对人类差异的认知可能不如人类对猫的认知那么细致。虽然我们体型更大,但猫并不害怕。它们经常用对待其他猫的方式来与人类互动。如果继续把我们当作同类,猫可能会期待我们用它们能理解的方式识别它们的感受。
既然无法用语言沟通,我们该如何理解猫咪的想法?许多研究都在探索家猫和野生猫科动物的行为模式。
野生猫科动物的生活方式与家猫完全不同,但它们确实保留着某些共同特征。老虎和家猫共享约95%的DNA,这从某些行为习惯就能看出来。
家猫需要通过学习来适应人类家庭,通过规律互动培养依赖感。但驯化后的家猫仍保留着野性本能,最明显的就是将食物视为猎物。即使吃着猫粮,它们仍可能把死老鼠带回家。
你是否好奇为什么猫咪会用头轻蹭主人?这个行为源自狮子等大型猫科动物。它们用下巴、脸颊和嘴唇上的气味腺标记同伴,这是一种社交行为。
猫科动物会跟踪猎物:压低身子,不让猎物发现,且一路紧盯,最后才扑击
猫咪的捕猎本能表现为:压低身体、紧盯目标、最后扑击。另一个让主人头疼的天性是抓挠家具,这其实是它们在磨炼爪子。
猫咪会做梦,梦境可能包含复杂的情节。虽然科学研究能帮助我们理解它们,但通过日常观察也能了解猫咪的内心世界。识别它们的压力信号对猫咪心理健康很重要。
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情绪,但表达方式不同。猫咪能感受到快乐、悲伤、恐惧、愤怒、焦虑和好奇。虽然不像狗那么粘人,但猫咪确实会对人产生感情,有些猫即使没有食物奖励也愿意陪伴特定家人。
猫咪通过姿态和行为表达情绪。比如拱背可能表示害怕或生气,如果同时毛发竖起就更确定;如果毛发平顺,可能愿意被抚摸。躺着的猫咪如果发出呼噜声表示放松,如果是低吼则可能发起攻击。
新生小猫需要约16天才能对声音产生反应。它们的胡须能感知刺激并传递信号给大脑。猫咪的短期记忆能保持16小时,是狗的200倍。猫脑约有3亿个神经元,每秒能进行6.1万亿次运算,信息存储能力是iPad的1500多倍。
猫咪的聪明程度可能超出人类的想象。当我们试图理解它们时,它们也在观察我们。家中猫咪可能偏爱某个家庭成员,通常是因为那个人更常给零食。学会理解和尊重猫咪,你可能会成为它们最喜欢的人。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