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常常陷入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的困境。为了突破这一困局,一种新型城市模式——“生态建筑”(arcology)正在兴起,它试图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生态建筑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莱里(Paolo Soleri)在1969年提出。他将建筑学(architecture)与生态学(ecology)相结合,创造出了“arcology”这个新词。与传统城市依赖汽车、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同,生态建筑强调通过高密度、立体化的建筑设计来优化空间利用效率。典型的生态建筑往往是能够容纳数千人的巨型建筑综合体。
目前,全球多个地区已经开始探索生态建筑的实践。比如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动力来源;意大利的Arcosanti实验社区,则致力于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模式。这些实践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雅高山地
所在地:美国亚利桑那州
雅高山地(Arcosanti)是美国亚利桑那州沙漠中一座具有开创性的生态建筑实验项目。这个项目是由保罗·索莱里于1970年亲自设计的未来之城,坐落在海拔1100米的荒漠地带,规划可容纳5000名居民。作为世界上首个付诸实践的生态建筑项目,雅高山地以其独特的半圆形建筑群和就地取材的可持续建造方式,生动诠释了索莱里将建筑与生态完美融合的设计理念。
水晶岛
所在地:俄罗斯莫斯科
水晶岛(Crystal Island)是俄罗斯莫斯科一项极具野心的生态建筑项目,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该项目原计划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达250万平方米。
马斯达尔城
所在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
该项目旨在打造全球首个零碳、零废弃的可持续城市,完全依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和环境污染。
哈雷六号研究站
所在地:南极洲
针对深受气候影响的南极洲偏远地区,研究小组在严峻的环境中启用了自给自足的居住空间。该研究站由英国南极调查局(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负责营运,用于观测地球、大气和太空天气。
超级沙洲
所在地:海面
海上生态建筑“超级沙洲”是以邮轮为灵感设计的,通过太阳能板、垂直农场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自给自足。其独特的流线型结构不仅能随海流自然移动,还能利用外形产生推进力,为应对不断上升的海平面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想象一下:阳光透过特殊的玻璃穹顶洒向15层高的垂直农场,各种作物在精心设计的光照环境下茁壮成长。这里的居民不仅能享用到新鲜蔬果,还亲身参与着食物的种植过程。与传统农业不同,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就像把多个农场叠在一起。
最妙的是这里的资源循环系统。厨余垃圾变成能源,生活污水净化后重新利用,连空气中凝结的水珠都会被收集起来。设计师们甚至考虑到了心理需求 - 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绿植和小型水景,让人不会感到与自然隔绝。
当然,这种全新生活方式也面临挑战。如何在不同漂浮社区间便捷往来?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环境中会对人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验证。但不可否认,"超级沙洲"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这样的探索显得尤为珍贵。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王航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道交一院副总工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