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的记忆之道

倘若失去记忆,我们将会身处何方?如果我们无法记住生活中重要的事件,恐怕会连自己是谁都难以确认,更无法进行学习和工作,心智发展可能将永远停留在新生儿阶段。

记忆是大脑中储存并可被提取的信息。无论是从经验中学习、建立信任感与理解力、透过训练培养技能,甚至仅仅是形成一个念头,都得依赖记忆。我们不仅能借此记住购物清单,更能过上有意义的人生。

大脑构造复杂至极,以至于它的工作原理仍然处于科学发现的最前沿。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所有生物的大脑,力求揭示这一复杂器官蕴藏的全部潜能。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动物都有“工作记忆”,但每只动物的记忆能力差异很大。例如,一只狗可能会对不寻常的事情印象深刻,但可能会忘记两分钟前发生的事情,而目前记忆力最强的动物是海豚,它们能够记住20年前遇到过的同伴的“口音”和哨声,这显示了它们惊人的记忆力‌。

从以前的经历中做计划并采取行动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动物在自然选择后,只会存储有助于它们生存的记忆。例如,松鼠和山雀储存食物以度过严冬。如果他们没有空间记忆来检索食物,这将毫无用处。山雀具有很强的记忆力,可以凭记忆找回大约八万个隐藏的种子。

人类的记忆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我们更倾向于记住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例如,人很难忘记曾经触发过强烈情绪的事件,因为大脑中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联想。

记忆一旦形成,就需要储存。然而,把所有内容都记下来会让大脑不堪重负,因此需要通过筛选过程提取重要信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人类的感官接收到各种图像和声音。这些信息被传输到大脑,但由于其庞大的数量和高度的复杂性,它无法被完全处理。因此,大脑进行筛选。不寻常的事件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日常事件不容易被回忆起来;反复强化编码体验可以巩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最终形成稳定的长期记忆以供以后检索。

记忆形成后需要储存在大脑中以备提取。但储存的并非完整的记忆副本,而是“记忆印迹”。这些印迹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大脑基于筛选和编码过的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重建过去经历的事件。尽管许多记忆可能永远不会被提取,但借助合适的提取线索,大脑便能唤起某些记忆。例如,听到某首歌,就可能激活相关的记忆印迹。回顾过往时,那些与当前情境相关的记忆也可能被提取出来。一旦某个记忆印迹被激活,未来再次激活它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在众多经历的事件中,最显著的部分会优先被储存为短期记忆。短期记忆的保存时间有限,某些短暂的记忆只能保留约20秒。经过反复提取的记忆会被视为重要信息,并在每次回忆过程中得到强化,变得更加深刻。然而,每次从大脑中提取同一事件的记忆时,其内容都可能发生细微调整。因此,记忆很难终生保持不变,其本质更像是大脑根据存储信息对过去事件进行的持续重构。

此外,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功能也会逐渐衰退。每个人的大脑发展过程不同。对于多数老年人而言,人生早期的记忆可能变得模糊或消失。但这并不是说婴儿不会形成记忆。事实上,婴儿期是神经连接高速形成的阶段,每秒可建立约700个新的神经连接。随着幼儿成长,大脑持续发育,较少使用的神经连接会逐步弱化或消失,以优化神经网络结构,提高效率。这些早期连接的消失意味着我们会遗忘许多童年经历,但保留下来的记忆则相对鲜明。随着大脑发育成熟,形成和提取长期记忆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进入老年阶段后,某些脑区可能出现萎缩,海马旁回便是其中之一。该区域的神经细胞数量大约每10年减少5%,导致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速度减慢。晚年时,大脑前部区域的细胞也可能减少,进而影响重要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泌水平。正是由于上述变化,部分老年人的大脑在编码新信息和提取已有记忆方面,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詹丽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内科教授

图文简介

倘若失去记忆,我们将会身处何方?如果我们无法记住生活中重要的事件,恐怕会连自己是谁都难以确认,更无法进行学习和工作,心智发展可能将永远停留在新生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