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汽油引擎:从运作原理到发展变革

在我们日常出行中,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动力来源——汽油引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我们踩下油门,车子几乎能瞬间加速,引擎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汽油引擎的工作原理,了解它的运作机制、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类型引擎的特点。

当我们在驾驶座上操作车辆时,汽车的内燃引擎正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机械运动,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为车辆提供持续的动力输出。

引擎运转时,空气和燃油会通过由多个气缸组成的燃烧系统。它们在引擎内部按特定比例混合,经过压缩后由火花塞点燃,产生推动活塞运动的爆发力。汽车引擎的活塞以每分钟约1000~3000次(转速不同)的频率进行往复运动。这种高速运动产生的能量需要通过传动系统进行合理分配,否则车辆将无法平稳行驶。变速箱作为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通过不同齿轮比的组合,将引擎转速调整至适合当前行驶状态的范围。试想如果没有变速箱的调节,引擎直接驱动车轮,车辆将无法实现从起步到高速的平稳过渡。因为引擎在低转速时扭矩不足,而高转速时又超出日常行驶需求,必须通过传动系统进行合理匹配。

那么,引擎具体是如何将燃油转化为动力的呢?首先,进气门开启,空气通过节气门进入进气歧管,与喷油嘴喷射的燃油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在气缸内,混合气被充分压缩,为燃烧做好准备。此时,活塞向下运动,气缸容积增大,产生负压吸入更多混合气。随后,进排气门关闭,形成密闭燃烧室。当活塞上行时,气缸容积减小,混合气被压缩至原体积的1/10-1/14(压缩比),压力和温度急剧升高。在压缩行程接近终点时,火花塞产生高压电火花,点燃被压缩的混合气。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下行,通过连杆将直线运动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最后,排气门开启,活塞上行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汽油引擎的废气主要成分包括约13%的二氧化碳、13%的水蒸气以及73%的氮气,此外还含有少量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

不同类型引擎的特点

动力输出特性差异

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需要匹配不同特性的动力系统。例如,火箭发动机的瞬时功率可达汽车引擎的上万倍。交通工具的设计速度通常与动力系统功率直接相关。普通乘用车需要兼顾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标准,而赛车引擎则通过增加气缸数量、提高转速等方式追求最大功率输出,以满足竞技需求。

喷气发动机与活塞发动机的区别

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有本质区别。活塞发动机采用间歇式的四冲程循环,而喷气发动机实现的是连续燃烧过程。通过将空气持续压缩、燃烧并高速排出,喷气发动机能够产生持续的推力,为航空器提供飞行所需的动力。

在喷气发动机中,高温燃气通过尾喷管加速排出,其速度可达进气速度的两倍以上,根据动量守恒原理产生反作用推力。燃烧后的高温燃气还会驱动涡轮旋转,涡轮通过轴系带动前端的压气机工作。燃油通过高压油泵喷入燃烧室,与压缩空气混合后在约900℃的高温下持续燃烧。喷气发动机用连续的流道代替了活塞发动机的周期性工作过程,将进气、压缩、燃烧、排气四个环节在发动机的不同区段同时进行。气流在通过进气风扇时速度降低、压力升高,经过压气机后压力进一步提升。

1886年问世的“奔驰专利汽车”(Benz Patent-Motorwagen)被认为是世界上首款量产的内燃机汽车。

汽油引擎作为现代汽车的核心系统,其工作原理体现了精密的热力学转换过程。从燃油喷射、混合气形成到燃烧做功,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同时,引擎技术也在持续演进,在热效率提升、动力性能优化、轻量化设计以及智能控制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不同类型动力系统的差异,展示了工程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创新解决方案。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汽油引擎及其衍生技术将持续进步,为交通运输领域带来更多可能性。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明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教授

图文简介

在我们日常出行中,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动力来源——汽油引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我们踩下油门,车子几乎能瞬间加速,引擎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