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文化想象中,僵尸常常是恐怖小说和电影里的经典形象,它们面目狰狞、行动迟缓,给人带来无尽的惊悚。然而,在广袤的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真实版的“僵尸”现象,这些被操控的生物正上演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存悲剧。
动物界的“僵尸”虽不会像恐怖电影里那样生吃人脑、缓步拖移,但对于某些物种而言,类似丧尸的威胁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制造这一切的“凶手”,正是那些微小的寄生生物。这些生物虽体型微小,却有着复杂的生活史和令人惊叹的操控能力,它们如同冷酷的掠夺者,将寄主当作木偶随意操控,只为完成自己的生命循环。
被真菌控制的蚂蚁堪称动物界“僵尸”现象的经典代表。一种隶属于虫草属的真菌(Ophiocordyceps camponoti-rufipedis)拥有令人惊异的操控手段。它专门感染大黑蚁的工蚁,一旦入侵寄主体内,便开始施展它的“魔法”。真菌会迫使工蚁远离自己的族群,大大降低同伴前来营救的可能性。接着,它操控工蚁咬住叶片背面,工蚁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维持这个姿势直至死亡。真菌随后在工蚁的遗骸上生长,并释放出大量孢子,去感染更多的蚂蚁,形成持续传播的循环。
这种真菌究竟是如何控制蚂蚁行为的呢?原来,它通过分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影响蚂蚁的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化学物质能够精准地改变蚂蚁的行为模式,迫使它去寻找适合真菌生长的环境。当蚂蚁咬住叶背后,便失去行动能力。随后,真菌会杀死寄主,吸收其体内养分,并长出子实体。这些子实体的结构会延伸到蚂蚁头部后方,形成最佳的孢子传播位置。工蚁在觅食时,只要离开蚁群活动范围,就可能被飘散的真菌孢子感染。
昆虫界也不乏这样的操控高手。扁头泥蜂(Ampulex compressa)就是其中之一,它有着独特的寄生策略。它会将神经毒素直接注射到蟑螂的脑部,精准影响控制运动的关键神经节,瞬间使蟑螂失去自主行动能力。接着,扁头泥蜂会引导蟑螂前往自己的巢穴,并在其腹部产卵。直到扁头泥蜂的幼虫孵化时,蟑螂才死亡,而幼虫则以蟑螂的尸体为食。
瓢虫茧蜂(Dinocampus coccinellae)也能操控瓢虫的行为。它在瓢虫体内产卵,最新研究发现瓢虫的脑部可能还遭受了病毒的攻击,这使得瓢虫很快瘫痪,成为幼虫的“保镖”。幼虫孵化后,会在瓢虫的足部结茧,迫使瓢虫保持静止以保护茧,直到幼虫羽化。令人惊讶的是,约25%被寄生的瓢虫最终能够存活并恢复正常。
在哺乳动物中,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能引发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改变。这种单细胞寄生虫与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亲缘关系较近,能够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弓形虫只能在猫科动物的肠道内完成有性繁殖,因此它会改变被感染啮齿类动物的行为。通常,啮齿动物会本能地避开猫的气味,但被感染的个体反而会被猫尿吸引,主动接近捕食者。这种行为操控大大增加了弓形虫进入最终宿主的机会。
科学家还发现一种吸虫(Euhaplorchis californiensis)能改变加州锵鱼的行为。这种寄生虫需要在海鸟肠道内繁殖,它会感染鱼类的脑部,影响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受感染的鱼会变得焦躁不安,主动游向水面并做出异常行为,显著增加被海鸟捕食的概率,从而完成寄生虫的生命循环。
自然界中的这些“僵尸”现象,展现了生物之间复杂的协同进化关系。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这场“生存博弈”,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奇妙策略。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生物学机制,仍然是科学家们热衷研究的课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王康 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学会会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