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会在哪里出没?
飓风多发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以外)的热带海域。这是因为靠近赤道的海水受太阳辐射时间最长,所以这里的海水温度最高。高温促使海水加速蒸发,暖湿气流剧烈上升,与周围冷空气形成强对流。当这种能量交换在海面持续累积,低压涡旋逐渐生成,最终发展为热带风暴。
飓风、气旋和台风均生成于赤道两侧一定距离的热带海域,这三种自然现象只是名字不同,其实都是同一个气象系统,根据形成海域命名。
飓风形成后,这种风暴的路径会受到全球风带引导,存续时间取决于风暴强度及途经海域的热能供给。飓风通常持续数日,但1994年的飓风“约翰”持续了31天,创下观测记录。
飓风约翰在强度达到高峰期的航拍图
如此强大的飓风是如何生成的?
飓风通常在温暖海域形成。当潮湿空气经海表加热上升时,海面形成低压区。暖湿气流是风暴的能量来源。为填补上升气流空缺,周围空气向低压区辐合。这些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对流。气流持续辐合上升,驱动系统旋转。随着风速增强,风眼区空气被离心力挤压上升。上升气流冷却后凝结成云,释放大量潜热加热空气,使空气进一步上升,如此形成强烈的雷暴云系(特别是组成风眼墙的云塔)。在风暴核心,猛烈的上升气流环绕的中央区域(即风眼内),空气被迫下沉,下沉过程中空气压缩增温,抑制了云的形成,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平静、少云甚至无云、低压的核心区域。"当风速达119千米/时,飓风正式生成。飓风登陆后会失去海洋热能和水汽供给,能量迅速耗散。不过飓风会继续在陆上移动,直至能量流失。
每个飓风特性与路径各异,灾害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需区分命名。1953年,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正式开始使用女性人名来给飓风命名,按首字母顺序排列。1979年起命方式名改为男女名称交替使用。世界气象组织采用了六组固定名称列表,每六年循环一次。列表中每组名称从A至W排列,剔除Q/U/X/Y/Z字母开头的名称来确保可读性。当单个季节的风暴数量超出字母总量,则启用希腊字母补充。
飓风的分级
一级飓风
风速在每小时119千米到153千米,虽然是最轻度的级别,但从天而降的瓦砾和危房仍会导致危险发生,强风也可能损毁供电设施引发断电。
二级飓风
风速在每小时154千米到177千米,活动房屋会普遍面临结构性损毁,伤亡风险系数会显著提升。强风可能导致电网瘫痪。
三级飓风
风速在每小时178千米到208千米,人员死伤风险急剧升高。大量住宅建筑严重损毁,树木会被连根拔起。受灾区域可能断水断电数周。
四级飓风
风速在每小时209千米到251千米,生命安全受到直接威胁。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爆裂、屋顶结构剥离。基础设施全面瘫痪致使部分区域数月无法居住。
五级飓风
这时每小时风速会达到252千米以上,建筑物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金属构件会被撕裂随风抛射,空气中会充斥高速碎片,并伴随长期供水中断。
飓风来临时的勇士
多数人在收到飓风预警后会选择撤离,但气象侦察人员需逆向深入风暴中心。获取飓风数据的主要方式是驾驶专用探测飞机穿越飓风眼壁。即便面对五级飓风的极端湍流,经过特殊改装的飞机仍能维持稳定飞行。
一般人可能认为飓风越强越危险,但对于探测机组而言,最大风险并非来自持续的强风速,而在于突发性气象异变带来的不可控因素(如猛烈的微下击暴流)。
飓风“弗洛伊德”风眼航拍图
同时,海岸监测人员会抵达前沿区域记录风暴动态。部分冲浪者则会特意寻找飓风风暴中心的强风与复杂海流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大型涌浪。
飓风产生的巨浪既罕见也更危险,不过这正合想要挑战极限的冲浪者的心意。高耸的浪涛会在风暴中心生成。当水从风暴中心升起时,会与强风和气流相混,产生激浪。飓风越接近陆地,波涛就越发强劲。
2018 年,一名冲浪者驰骋于飓风罗莎生成的大浪中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拉萨 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