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无人区来了一只“网红羊”!但好像有点不保真……

在青藏高原深处、海拔约4800米的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一只看上去与真实藏羚羊几乎无异的“新成员”,正在与一群野生藏羚羊一起移动迁徙。

然而,它并不是一只真正的藏羚羊,而是全球首只“机械藏羚羊”(四足机器人)。

一场前所未有的“卧底”行动正在悄然进行。

机械藏羚羊跨越雪地、沼泽、荒漠、河流。源:西藏日报

无人区的科技渗透

每年5月至8月,数万只母羊从三江源、羌塘、阿尔金山奔赴卓乃湖产仔,但人类始终无法破解它们精准导航的奥秘。“为何必须千里迢迢到卓乃湖生育?我们至今没有定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坦言。

而传统的科学考察方式根本不奏效,在平均海拔4600米、年均气温零下10℃的可可西里地区,科考队员想拍张藏羚羊育幼的照片,得趴在零下几十度的雪窝里等上半天,往往还没靠近就被它们灵敏的耳朵察觉。因此,藏羚羊的迁徙之谜困扰了学界数十年。

机器藏羚羊的潜入提供了破解谜题的可能。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发起创意,杭州云深处科技研发的绝影X30四足机器人披上苏州白鹿鸣团队制作的仿真皮毛,已于近日成功潜入藏羚羊群。

据介绍,这只机械藏羚羊核心平台是一款成熟的四足机器人机型,最大载重可达85公斤,单次续航可维持2.5至4小时,并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学习与训练在雪地、泥沼、沙石和浅水等复杂地形中稳定前行。

机械藏羚羊从毛色分布、体型比例到头部细节都尽量还原,并选用仿真毛皮材料覆盖在机械骨架上,外形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状态。此外,身上的颜色还会根据季节调整——夏天是浅褐色,冬天就换成带白边的深色,尽量将其隐身在环境里。

经过动物行为学家校准,机械藏羚羊走路时会刻意放慢速度,从不主动靠近小羊;每次观测只待72小时,繁殖季结束就撤离。

科研人员可以在两公里范围内进行远程操控,这意味着人类无须接近动物即可进行观察,大大降低了人类对自然野生动物行为的干扰。

机械藏羚羊超近距离观测藏羚羊群。源:西藏日报

从“濒危”降为“近危”,科技将继续接力

科技介入的背后,是可可西里三十年的悲壮守护史。

可可西里横跨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这里夏天下冰雹,冬天狂风暴雪,连石头都能被吹得满地跑。但正是这种地狱级环境,成为了野生动物的超级乐园。

230多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撒欢,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尤其是藏羚羊,每年5月,数万只母羊从三江源出发,穿越可可西里到卓乃湖产仔,这场迁徙被称为“地球上最壮观的野生动物马拉松”。

但三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人间炼狱”。一条羊绒披肩能卖上万美元,制作它需要3-5只藏羚羊的绒毛,于是盗猎者开着越野车疯狂扫射,藏羚羊从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

如今,藏羚羊数量已恢复到7万多只,从“濒危”降为“近危”,连续16年无盗猎枪声。

这一切,离不开巡山队员的努力——队员们常年在海拔5000米巡逻,不仅要对抗狼群围猎,冻伤、肺水肿更是家常便饭,有人甚至因高原反应牺牲在巡山路上。

现在,科技正接过部分重担。据透露,未来将有为可可西里保护需求而开发专用机型:增加防盗猎热成像追踪功能,延长低温续航,优化伪装适应性。更深远的变革在于科研范式的颠覆。传统动物行为学依赖远距离观测与粪便激素分析,误差率超30%。而机器卧底采集的实时生理数据,助力构建藏羚羊生命体征数据库。

图源:Pixabay

随着机器人能源技术、仿真外形制造和AI行为模拟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械动物被用来监测野生动物们的生态习性。这种科技的进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关于自然动物的秘密,也让我们有机会以更好的方式去守护这些野生生命与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资料:

[1]西藏日报.全球首只!可可西里无人区来了一只“机器藏羚羊”.2025-08-13.

[2]科创中国.全球首只!“机器藏羚羊”成功潜入可可西里羊群.2025-08-12.

供稿单位: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

记者:叶家余

编辑:陈 鑫、杨建华

审核专家: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在青藏高原深处、海拔约4800米的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一只看上去与真实藏羚羊几乎无异的“新成员”,正在与一群野生藏羚羊一起移动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