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献血者,感谢您参加无偿献血,您本次血液检测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标准……”当收到这样的短信,相信很多人都会心里“咯噔”一下,心里发慌:“献血前明明检查都通过了,怎么突然就不合格了?”“我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先别慌!献血后被告知血液不合格,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意味着你的身体就出了问题。让我们花几分钟时间给大家掰扯掰扯关于献血筛查的那些事儿。
献血前初筛虽“通关”,最终结果未必“亮绿灯”
献血前,工作人员会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体格检查以及血液快速筛查,包括血红蛋白、乙肝、梅毒、转氨酶等项目,只有这些项目都合格,才允许参加献血。献血前的快速筛查一般使用便携设备或筛查试纸,它的好处在于操作简便,能快速得出结果,缩短了献血者等待的时间。不过,它也容易受到环境温度、湿度以及操作误差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情况。因此,献血前健康检查结果只用于判断献血者当时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献血,而这袋血最终能否用于临床,还需通过实验室更为严格的检测。
图源:Pixabay
血站实验室会采用核酸与血清学检测技术,对血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等项目进行严格检测,以此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只有实验室检测全部合格的血液,才会被输送到临床,用于救治患者;而不合格的血液,将会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安全处理。由此可见,献血前初筛结果只是保障献血安全的“第一道关卡”,而实验室检测才是确保用血安全的“终极防线”。
血液检测不过关,身体未必“亮红灯”
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血站的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仅仅说明捐献的血液不符合国家血液标准的要求,并不能作为感染或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站按照国家规定,对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测时,通常会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和更严格的标准,检测项目重点在于判断“血液是否适合临床输注”,保障血液质量安全。但医疗诊断则复杂得多,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判断。所以,无偿献血的目的是帮助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能完全替代医疗检查,大家可别只为了做疾病诊断而去献血哦。
献血后血液检测不合格,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可能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献血者近期的身体状态、饮食以及检测因素等有关。比如,熬夜、饮酒、服药等行为可能会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过性升高;高脂饮食可能影响血清学检测的澄清度;近期接种疫苗(如乙肝)可能导致假阳性;“窗口期”因素(即感染早期,病毒量极低,初筛可能漏检,但实验室能检测出来);此外,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试剂和质控品的稳定性,检测设备的性能,样本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血液最终检测结果。
血液检测不合格,爱心献血通道未必“永远禁止通行”
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献血者归队机制,在保障用血安全的前提下,为检测结果异常的献血者提供再次献血的机会。根据《血液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指南》相关规定,对于部分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会进行约3-6个月的暂时屏蔽,期间需暂缓献血,这也是身体自我调整及度过潜在“窗口期”的关键时期。屏蔽期满后,如果献血者符合归队条件,就可以联系血站申请归队。血站会再次采集血样,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检测,如果检测结果符合《血液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指南》中解除屏蔽条件的,经评估合格就予以解除屏蔽。屏蔽解除后,间隔期满三个月就能再次参加献血;如果因为熬夜、饮酒、服药等原因而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过性升高的情况,三个月后即可自动解除屏蔽,恢复正常献血状态,只需调整作息、避免饮酒,检查合格就又能继续献血奉献爱心啦!
图源:Pixabay
血站层层筛查保健康,收到通知“心莫慌”
血站的严格筛查,是守护献血者和用血者生命健康的坚固堡垒。要是收到血液不合格的通知,大家千万别焦虑,及时联系血站,了解具体原因,并配合后续流程。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复查,你依然有机会继续在爱心献血的道路上,传递生命的希望,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力量 。
温馨提示无偿献血是充满爱心的奉献行为,但它不是健康体检的途径。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安全献血、持续帮助他人的根本保障。让我们一起用健康的身体,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爱心!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参考文献:[1]《血液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指南》.
作者:重庆市血液中心 陈利华主管护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