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 心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汪五全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
肺结节通常是患者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的,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大多数肺结节是良性的,对身体影响不大。但有小部分结节是恶性的,对患者而言,它们就像体内埋藏的 “不定时炸弹”,可能发展成肺癌。
确诊恶性肺结节后,须及时治疗。手术切除是重要手段,但手术创伤较大,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如体质差、肺功能差者)。此外,部分结节位置特殊(如靠近大血管、心脏),手术难以完全切除。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时,就轮到我们科普的“主角”—— 肺结节介入治疗登场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认识肺结节和介入治疗
肺结节在医学上是指肺内直径≤3 cm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影像学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可为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病灶。为便于理解,可作如下比喻:肺部如同一片繁茂的“森林”,肺泡是其中的“树叶”,支气管是“枝干”;肺结节则相当于这片“森林”中出现的“小蘑菇”(直径>3 cm称为肿块)。在胸片或肺部CT检查中,原本均匀的黑色背景(肺部)上会出现白色小点或团块。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肺结节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 良性病变:如肺部感染(肺炎、结核)愈合后遗留的瘢痕组织;吸入刺激物(灰尘、烟雾)后修复形成的痕迹(类似皮肤划伤后结痂);正常细胞异常聚集形成的良性增生或炎性假瘤;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 稳定性病变:如陈旧感染灶钙化,此类结节通常稳定,无须特殊干预;
-恶性病变:需警惕的“高危结节”,医生通过观察其形态(如边缘是否光滑或有毛刺)、生长速度及影像学特征(如增强扫描表现)辅助判断性质,最终需病理确诊。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介入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技术,在影像设备(如CT、B超、DSA)引导下,通过自然腔道(消化道、血管、呼吸道)或经皮穿刺建立的操作通道,将导管、导丝等器械精准送达病变部位实施治疗。其核心优势为“精准”与“微创”。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肺结节的介入治疗方式
目前肺结节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冻消融。
在CT引导下将细针穿刺至结节中心,通过针尖释放高频交流电,利用组织电阻产生热量(60~100 ℃),导致结节细胞凝固性坏死。其原理与微波消融类似,同属热疗,通过不同加热方式实现治疗目的。
利用CT影像精确导航,将比笔芯更细的探针经皮肤刺入结节部位,针尖释放微波能量(60~100℃),通过高温使结节组织蛋白凝固坏死,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该治疗方式可视为在结节内部启动“小型微波炉”。
在CT引导下经精准穿刺置入冷冻探针,注入高压氩气使探针尖端温度骤降至-100~-170 ℃(类似“急冻效应”),随后注入氦气使温度快速回升(热休克),通过“冷冻-复温”的物理变化破坏细胞结构,最终导致结节彻底坏死。此过程称为“热休克”。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1.优势特点:
·创伤极小:皮肤仅留下<5 mm的针眼,无需开胸
·恢复快:通常术后观察1~2天即可出院
·保护肺功能: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肺组织,特别适合肺功能较差的患者
·可重复治疗:对多发结节或需要多次处理的结节尤为适用
2.局限性:
·对较大结节(通常>3 cm)的清除效果不如手术彻底
·位置特殊的结节(如紧邻大血管、主支气管或心脏)治疗风险较高
·高度依赖医生的操作经验和影像设备的质量
·不能完全替代手术,特别是需要病理确诊的病例
需要强调的是,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结节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介入治疗虽然优势明显,但并非适用于所有肺结节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肺结节介入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21, 101(12): 845-852.[2] 张晓明, 李浩, 王强, 等. 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肺结节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 中国肺癌杂志, 2022, 25(4): 267-274.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