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忠林 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孙 杰 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主任
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
但有些人认为,脑出血只要止住血就没事了。那么,止血之后患者真的安全了吗?我们又该如何护理呢?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脑出血:止血后仍须高度警惕!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引发的急性脑血管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血管破裂后,形成的脑内血肿压迫脑组织,会导致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若出血量大或位于关键脑区,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更重要的是,即使治疗成功止血,患者并未真正转危为安:
1. 脑内血肿尚未清除:血肿持续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能引发严重后遗症,且出血量越大,病情越重。
2. 再出血风险:若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原破裂的血管仍有再次出血的可能!
只有正确认识止血后的风险,并进行科学的护理,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
脑出血止血后,还有哪些风险?
1. 脑水肿与颅内压升高:
脑水肿是止血后最常见的继发性损伤,由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及血肿占位效应引起。这会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引起或加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视盘水肿。严重时可压迫脑干或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2. 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
患者因神经功能损伤常需长期卧床,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形成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部阻塞血管,则发生肺栓塞,可能导致猝死!
3. 脑积水:
残留的血肿可能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引发脑积水。患者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等,并加重颅内压升高。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 癫痫:
癫痫多在止血后72小时内发生,与脑组织直接损伤、出血部位及继发缺血有关。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等。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5. 再出血:
如前所述,血压控制不良、凝血障碍、情绪激动、剧烈活动、用力排便(导致腹压骤升)等因素,均可能诱发再出血。再次出血对已受损脑组织的打击更大,后果往往更严重!
脑出血止血后,科学护理是关键!
1. 饮食护理:
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蛋、奶、瘦肉)和维生素(新鲜蔬果)的食物,限制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为脑组织修复提供支持。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预防便秘:保证充足水分,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诱发再出血。
2. 生活护理:
规律作息:帮助患者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通常7~8小时,但以个体舒适为宜)。
劳逸结合:在病情允许和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平稳。
3. 心理护理:
情绪管理至关重要!强烈的愤怒、悲伤、焦虑、激动等情绪均可诱发血压飙升,增加再出血风险。
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多沟通、多鼓励,帮助患者保持平和、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康复。
4. 并发症预防护理:
预防肺部感染:定期开窗通风;对于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每1~2小时),鼓励有效咳嗽排痰。
预防深静脉血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肢被动或主动活动(如踝泵运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或穿弹力袜。
预防压疮(褥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每1~2小时);骨突部位(如骶尾、足跟)使用软垫减压;保持床铺平整清洁。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者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头痛呕吐等变化,及时发现脑水肿加重、再出血等征兆。
总之,脑出血患者止血成功,绝不等于危险完全解除!充分认识止血后潜在的风险(脑水肿、再出血、血栓、癫痫等),并实施科学、细致的护理(饮食、生活、心理、并发症预防),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