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助力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办、省科协以“院士专家团队+省级学会+人才驿站”组建“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团,切实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助力山区海岛县“把产业方向+引创新资源+解技术难题+促成果转化+助人才培养”。本栏以各地、各企业、各帮扶团的实践案例为切口,生动展现帮扶工作的探索、路径、成效……
浙江南部的鳌江之畔,坐落着全国三大印刷基地之一——温州龙港市。近年来,一股数字化浪潮正悄然重塑着这里的厂房与流水线。来自“希望之光”帮扶团和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的资源力量,联手引领“数字变革”,为产学研融合发展跑出创新“加速度”。
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院长彭来湖是“希望之光”帮扶团领衔专家。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带来了高校的智力资源,更将“希望之光”帮扶团的力量精准导入龙港印刷包装产业升级的脉络。
帮扶团专家作为评审专家参与龙港市“N+X”数字化改造项目评审验收,助力行业数字化升级迈出关键一步。
创新模式织就科创生态网
打造亮眼“成绩单”
45名全职研究人员、30余位合作教授、30多名在读研究生,以及引进的国家级领军人才首席科学家,共同组成了这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引擎。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温州市重点实验室的落户,为这片热土提供了坚实的高层次人才与科研平台。
如何兼顾行业共性与企业个性为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在龙港研究院,有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通过 “N(行业共性基础)+X(企业个性定制)”数字化改造,在“技术研发 - 成果转化 - 人才培养 - 产业服务” 的科创生态网下,解锁龙港印刷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密码。
深入产业一线才能精准发力。据统计,目前研究院团队已累计走访企业300余家,精准收集企业有效需求800余条,与70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合同经费总额达3000余万元。一张张成绩单亮眼夺目:申请发明专利130件,授权30余件;协助创建博士后工作站2家、博士创新站7家。获批“浙江省尖兵领雁项目”2项、“浙江省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3项,制定“浙江制造标准”9项。其中,牵头项目《数字化高端包装印刷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斩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龙港市开展印刷包装行业“N+X”数字化改造专项调研,帮扶团专家深入企业精准赋能
人才攻坚破难题
跑出降本增效加速度
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人才。研究院联动浙江理工大学及省内13位智能制造帮扶专家,依托前期调研数据,深入企业提供智能化咨询诊断。
通过“问需于企”的深度诊断,专家们梳理出问题40余个、共性需求15项。目前,首批10家试点数字化改造企业,已有4家完成了数字化“转身”——从订单、排产、生产到质量,温州金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改造,实现了全过程数字化。相较传统流程,该公司工厂人员减少30%,原材料库存周转由45天降至12天,生产周期缩短至平均73小时,生产能耗下降18%以上。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实现了产品综合质量水平提升20%,生产效益提升30%,交付周期提升25%,数字化转型的 “红利” 实实在在落地生根。
产学研融育人才
为产业注入“智力活水”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服务”是研究院的核心理念。依托浙江理工大学科研、教育与人才资源,研究院构建起以“新型产学研合作”为引擎、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支撑、以“博士后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孵化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
约30名硕博研究生通过“双导师制”参与科研攻关,为龙港印刷产业源源不断输送既懂技术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壮大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力量。
从技术突破到企业蝶变,从人才孵化到生态构建,省“希望之光” 帮扶团与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正以产学研协同之力,推动“中国印刷城”在数字革命中焕发新生,书写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 “龙港答卷”。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