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浙西衢州龙游县的地圩村还笼罩在薄雾中。24岁的徐淋快步走向循环水养殖池,他熟练地检测着水温、溶氧量,观察鱼群游动的状态,不时在本子上记录数据。
身后传来刚果留学生高丹的询问:“徐院长,臭氧浓度波动会影响去腥效果吗?”这位浙江海洋大学的研三学生,此刻正以龙游溪鱼科技小院“学生院长”的身份,在鱼塘边书写着别样青春。
实验室到鱼池:把论文“养”在水里
2022年,在中国科协指导下,浙江海洋大学、龙游县政府与浙江渔老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科技小院,聚焦水产养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刚来时真不适应。实验室里是精密仪器,这里是鱼味和泥巴。”徐淋笑着回忆。2024年,他跟随研究生导师、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应晓国副教授从舟山来到龙游,一头扎进养殖一线。
彼时,当地养殖户正深陷困境:传统山塘水库养的草鱼、鳙鱼脂肪含量高,土腥味物质超标,塘头鱼价格长期在6-8元/斤低位徘徊,“卖鱼难”让渔民愁眉不展。
“论文选题必须从产业痛点上‘长’出来!”应晓国的话点醒了徐淋。在“双导师制”培养下,校内导师应晓国传授理论,企业导师、渔老大公司总经理翁旭东带他直面产业实践。徐淋将“衢州清水鱼品质提升”锁定为核心课题。
“过去企业单打独斗搞研发肯定不行。”有着20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翁旭东坦言。师徒每周召开技术研讨会,在养殖池旁碰撞智慧火花。
科技破题:三招斩“腥”见真章
“土腥味”从何而来?如何去除?病害如何有效防控?徐淋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带领团队蹲守鱼塘,取样分析。
他们发现,根源在于鱼摄入的藻类代谢物土臭素和养殖水体中的异味细菌。同时,科技小院指导老师高阳博士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地常见病害谱系,为精准防控奠定了基础。
“传统办法治标不治本,必须系统性净化水体、改善鱼体代谢并建立健康管理体系。”徐淋解释。
历经一年多的攻关,无数次设备调试与数据对比,科技小院诞生了解决方案。徐淋亮出三大法宝:高强度“健身”——调速水流模拟溪流环境,迫使鱼群游动,脂肪消耗超30%,肉质更紧实;富氢水修复——电解溶氢穿透鱼体促进修复,显著提升鲜味氨基酸;臭氧氧化+蛋白分离“清场”——臭氧分解致腥物质,泡沫分离装置彻底清除杂质。
徐淋在检测
“最难的是臭氧浓度控制,低了无效,高了伤鱼。我们失败了几十次。”徐淋指着第三代设备上的传感器说,“现在靠它实时监控,误差不超过0.5%。”相关成果发表在12篇SCI论文中。经此系统养殖30天的草鱼、鳙鱼,土腥味去除90%,鱼肉中的游离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塘头鱼价格跃升至18-38元/斤。
更大的突破在产业链延伸。针对溪鱼运输成活率低的痛点,团队优化充气包装水氧比例,将运输存活率从65%提升至98%;开发的特色风味溪鱼调理食品,更推动传统渔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庭院生金:小设备撬动大共富
技术成功了,如何惠及千家万户?2024年初,在衢州市“庭院经济”战略号召下,徐淋和他的科技小院团队迎来新挑战,他们决定将工厂级设备“微缩”进农家庭院。
“体积缩小,效能不能打折!”他和团队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占地仅几平方米的庭院式提质设备,集成微纳米增氧、智能温控、物联网监控等模块。单台设备月处理量800-1000斤,农户只需提供场地和管理,即可通过“租金+提质分成+销售分红”增收。地圩村村民王建国的院子装了3台设备:“年租金7200元,每批鱼提成640元,加上分红,一年能多挣1.5万元!以前哪敢想院子能变‘金库’?”
这套设备背后,是科技小院首创的“五维联动”机制。国资平台投资基建,高校攻坚研发,企业量产运营,村集体整合闲置地,农户参与分配。徐淋作为“技术纽带”,既要后台监控数百台设备数据,又要带团队走村入户培训“乡村渔管家”。
“最忙时一天跑3个村,但看到乡亲们数钱的笑容,值了!”目前,该模式已覆盖50户,户均年增收1.26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更让徐淋欣慰的是,团队研发的运输技术已形成标准化方案,彻底解决渔民“卖鱼难”。
人才扎根:乡土里长出“兴农梯队”
科技小院的价值,不仅在“养鱼”,更在“育人”。“没有一线‘滚泥巴’,就写不出真学问。”应晓国强调。科技小院要求研究生常驻农村,参与全产业链实践。徐淋和团队两年间足迹遍布13个村,入农户指导600余次,免费检测水质、鱼品1200份,解决技术难题32个。18场培训课,让400多个养殖户学会了科学养鱼。
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正孵化出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科技小院已培养研究生9名,其中1人选择留乡创业,42名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与项目。
“过去养鱼靠天吃饭,冬天下塘前还要喝酒壮胆,现在靠科技、靠人才!”翁旭东感慨。科技小院成立后,鱼类孵化率从70%飙升至98%,成活率达95%~99%。2024年,基地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14个村集体增收。
今年7月,科技小院又迎来2位来自非洲的研究生高丹和奥雷斯特·阿基马纳。
他们在此学习种鱼亲本选育、繁育技术及鱼苗运输管理。“这里令人震撼,尤其是循环水养殖系统,完全颠覆了我对水产养殖的认知。”高丹表示,深刻理解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国智慧,希望学成后回国创办公司推广先进模式。
奥雷斯特则瞄准了家乡的餐桌:“我们那里水产养殖水平不高,鱼价昂贵。中国的技术和经验让我看到了巨大前景,求学信心更强了。”
暮色四合,徐淋仍在鱼池边忙碌。身后的养殖车间灯火通明,更多的研究生在分析数据、优化模型。他们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
当前,科技小院团队正紧锣密鼓地规划新蓝图,利用AI算法实时优化养殖参数,让管理更智能;拓展预制菜赛道,研发“即烹鲜鱼”系列产品,抢占市场新风口;探索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将养殖过程中的减排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从实验室到鱼塘边,从“研究生”到“新农人”,徐淋的蜕变是科技小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生动缩影。在这里,前沿科研与泥土芬芳交融,论文数据转化为农户账本上的增收数字,青春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繁花硕果。
龙游的这一池活水,正悄然润泽着山海共富的新图景。而在更远的非洲河畔,中国科技小院孵化的共富火种,即将点亮一片片新的鱼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