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款奶茶品牌被曝检出反式脂肪酸,奶茶不能喝了?

流言:“奶茶中检出反式脂肪酸,不能喝了,对身体有害。”

多家知名茶饮品牌被曝检出“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这让很多喝奶茶的人很焦虑。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过分夸大。

反式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种,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现有研究认为,反式脂肪的主要危害是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但“检出”≠“有害”,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吃了多少。我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建议每天摄入不超过 2 克,目前市售奶茶单杯含量通常远低于此限值,正常适量饮用不会对健康产生实际影响。

相比之下,奶茶中含有过量的糖和总热量是更值得警惕的健康问题。对于部分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我们应理性看待,避免过度恐慌。

近日,一则“多款知名奶茶被检出反式脂肪酸”的新闻冲上热搜,瞬间给无数奶茶爱好者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社交媒体上,“奶茶=慢性毒药”“奶茶健康风险惊人”“奶茶危害很大”等言论甚嚣尘上。事实果真如此吗?检出反式脂肪酸,就意味着奶茶从此要被打入“冷宫”,一口都不能喝了吗?

图源:微博截图

反式脂肪酸,究竟什么来头?

在分析之前,我们要先给大家介绍下反式脂肪酸到底是什么。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其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的构型不同,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分为“顺式”和“反式”两种。我们日常饮食中绝大多数天然不饱和脂肪酸都是顺式结构,它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而反式脂肪酸,则是分子结构中至少含有一个反式构型非共轭碳-碳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它的来源主要有两类:天然来源和人工来源。[1]

1、天然来源

存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脂肪和乳制品中。因为这些动物胃里的微生物会天然“氢化”它们吃下的植物中的不饱和脂肪,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比如,牛奶和黄油中就含有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

2、人工来源

这是人们担忧的主要来源,它主要产生于植物油的氢化过程。早年为了让液态的植物油变得更稳定、耐高温、延长保质期,并赋予食品(如糕点、饼干)酥脆的口感,食品工业发明了氢化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不饱和脂肪酸就变成了反式脂肪酸,我们常说的植脂末(奶精)、人造奶油、起酥油等,都曾是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

近年来,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大家都对反式脂肪酸有所警惕。

因为大量科学研究证实,过量摄入尤其是人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明确的危害,比如摄入量过多时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风险,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

2001 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与 2 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2]还有一项发表在《中国食品卫生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较高的反式脂肪酸摄入可能增加我国 40 岁及以上居民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

既然危害如此明确,是否意味着反式脂肪酸一丁点都不能碰?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不谈剂量的论断都是不科学的。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总能量的 1%,换算下来大约是每天 2 克。[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明确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应超过 2 克。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 2013 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显示,通过对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调查,我国居民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仅为 0.16%,远低于 WHO 建议的 1% 的限值。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日常饮食导致的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量的风险是较低的。

因此,食品中检出反式脂肪酸并不等同于“有毒”“有害”“绝对不能吃”,主要在于摄入剂量的多少。

奶茶里的反式脂肪酸从哪儿来?到底有多少?

最近,某机构送检了市面上比较常见的 8 个奶茶品牌的奶茶,其中有 5 款检出了反式脂肪酸。这些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从 0.011g/100g 至 0.113g/100g 不等。这一结果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奶茶控”们多了一份担忧。

图:微博截图

奶茶中有反式脂肪酸其实很正常,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的规定:如果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0.3g/100g(或 100ml),就可以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为“0”,也可以声称 0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为啥奶茶会被检测出反式脂肪酸?主要有以下 3 个途径。

1、主要来源——植脂末(奶精)

传统的植脂末采用“部分氢化植物油”技术,会产生较多的反式脂肪酸。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主流的生产工艺是“非氢化技术”,这种工艺也能做到“0 反式脂肪酸。因此,即便奶茶使用了植脂末,其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可能极低。

2、次要来源——天然存在

如果奶茶使用的是鲜牛奶、纯牛奶等“真奶”,本身就会带入源于反刍动物的极微量的天然反式脂肪酸。

3、潜在来源——部分小料

奶茶中的一些小料,如布丁、饼干碎或某些风味酱,还有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的人造奶油、起酥油等配料,都可能是反式脂肪酸的微量来源。

虽然这次某机构送检的部分奶茶被检测出了反式脂肪酸,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喝。如果一杯标准中杯奶茶为 500 毫升(约 500 克),即便按照新闻中检出量较高的 0.113 克/100 克来计算,喝完这样一杯奶茶,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也仅为 0.6 克。

这个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每日不超过 2 克的限量标准。对于一个偶尔饮用奶茶的健康成年人来说并不用担心其对健康造成的威胁。

想喝奶茶,这样做更健康

奶茶爱好者完全戒掉不太现实,但可以尽量选择相对健康的奶茶,让自己喝得更安心。

1、适量喝奶茶

将奶茶定位为偶尔犒劳自己的“快乐水”,而不是每日必需品。即便再喜欢也要适量喝,每周控制在一杯最好。

2、克制“小料”的添加

珍珠、芋圆、布丁、饼干碎、奶盖等小料虽然美味,但它们不仅是热量“刺客”,也可能是反式脂肪酸和大量添加糖的隐藏来源。选择无小料或单一小料的奶茶,能有效降低不健康成分的摄入。

3、选择“少糖”或“无糖”

相比于反式脂肪酸,奶茶中过量的“糖”才是更值得警惕的健康杀手。长期高糖饮食的危害不容小觑,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加速皮肤衰老等。点单时最好选择“不另外加糖”“三分糖”或“无糖”。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

反式脂肪酸不仅存在于奶茶中,还存在于很多常见食品里。但我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建议限值,我们无需过度担忧。如果想在生活中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可以试试以下几点。

1、控制烹调油的使用

在我国,植物油是摄入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所以要避免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应该注意控制炒菜时植物油的使用,炒菜时少放油,减少油炸和长时间高温煎炒。

2、少吃烘焙和油炸食品

尤其注意那些口感酥脆的糕点、饼干、蛋挞、派,以及炸鸡、薯条等快餐食品,它们是人工反式脂肪酸的“重灾区”。

3、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购买包装食品时,检查配料表是否含有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奶油)、起酥油、植脂末、代可可脂等成分。

总结:

对于反式脂肪酸,我们既要正视它过量摄入的健康危害,也要避免“一竿子打死”。一杯常规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通常远低于每日建议摄入上限。对于喜欢喝奶茶的人,可以尽量选择相对健康的奶茶,并控制好饮用频率。

照“谣”镜

这类谣言往往利用公众对专业术语的恐惧心理,将“检出”等同于“超标”或“有毒”,故意忽略剂量与安全标准的关键因素;其次,这类说法习惯用极端化表述制造恐慌,却完全不提合法合规产品中即便含微量反式脂肪酸也在安全范围内;最后,这类内容常伪装成“健康提醒”,实则通过切断理性讨论空间(如否定“适量无碍”的可能性)来传播焦虑,最终使消费者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却无助于建立真正的食品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Salmeron J, Hu F B, Manson J A E, et al. Dietary fat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wome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1, 73(6): 1019-1026.

[3]贾小芳,方海琴,杜文雯,等.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5,37(01):24-30.DOI:10.13590/j.cjfh.2025.01.003.

[4]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rans-fat

策划制作

作者丨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图文简介

相比之下,奶茶中含有过量的糖和总热量是更值得警惕的健康问题。对于部分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我们应理性看待,避免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