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纯淼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蒋传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主任医师
在人们前往医院就诊的过程中,病理科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常被忽视的科室。病理科虽不常直面患者,却是现代医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学科。它如同疾病的“裁判官”,通过微观世界的蛛丝马迹,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关键的科学依据。
那么,病理科究竟是如何判断疾病的?又是如何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呢?本文将带您走进“神秘”的病理科,了解它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病理科?
病理科在医院中常被视为一个“幕后”部门,虽不直接接诊患者,却承担着疾病诊断的核心任务——通过对患者组织或细胞样本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和科学分析,明确疾病性质、类型等。
不同的疾病会引发人体细胞和组织结构发生特征性改变,正如树木的年轮记录其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一样,人体的“病理变化”也反映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原理,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病理医师通过解读这些“生物纹理”,实现对疾病的判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二、病理检验的主要流程
病理诊断是一个系统、严谨的科学过程,主要包括取样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和报告出具五个步骤。
1.取样与固定
病理检验首先需要获取患者的组织样本。获取方式多样,包括手术切除、穿刺活检、内镜钳取或体液细胞学采集等。例如,为鉴别肿瘤良恶性,常需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取样。
样本离体后极易发生腐败变质等,因此必须迅速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固定能维持组织结构稳定,防止蛋白质降解,保留细胞形态,为后续制作高质量切片奠定基础。
2.脱水与石蜡包埋
固定后的组织仍含水分,无法直接切片,需经脱水处理。通常使用梯度酒精逐步置换水分,再经透明剂(如二甲苯)处理,最后浸入液态石蜡。
包埋是指将浸透石蜡的组织块置于模具中,冷却后形成固态蜡块。这一步骤使软组织获得支撑硬度,便于进行超薄切片。
3.切片与染色
病理技师将蜡块置于切片机上,通常切取4~6微米厚度的薄片,将其贴附于载玻片上,经烘烤脱蜡、水化后进入染色阶段。
最常用的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苏木精使细胞核呈蓝色,伊红使细胞质和间质呈粉红色。这种颜色对比有助于清晰显示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及组织结构特征,为病理医生提供关键的观察依据。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显微镜下观察
染色后的切片交由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判读。医生需综合评估细胞多项形态学指标。例如,在判断肿瘤性质时,需明确其是否为恶性、分化程度、浸润范围及有无脉管侵犯等。如常规染色难以确诊,可能需进一步进行免疫组化、分子检测等辅助技术。
5.病理报告的出具
病理诊断并非一蹴而就。初步诊断后,常需由另一位高年资病理医生进行复核,疑难病例还需通过科室内部会诊或多学科讨论(MDT)最终达成共识。报告内容除包括肉眼描述、镜下特征及诊断结论外,还包含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注释说明。
由于流程复杂且质量控制严格,一份病理报告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三、如何保障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病理诊断被视作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误差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病理科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
样本取材需严格符合操作规范。临床科室在提交样本时,须完整填写病理申请单,提供病史、影像、实验室检查及手术所见等关键信息,以便病理医生结合临床背景进行综合判断。
从固定、脱水、包埋到切片、染色,每个环节都需遵循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定期进行技术质量评估,确保切片质量清晰、染色稳定。
医院一般设置初诊医师、主治医师及科主任三级审核制度。对诊断不一致或疑难病例,组织院内或院际专家会诊,必要时借助免疫组化、基因测序等先进技术辅助诊断。
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需持续参与专业培训,跟踪学科进展。科室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病例讨论和错误复盘,不断优化诊断流程和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去医院就诊时,我们要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必要的病理检查,如实提供病史资料,耐心等待诊断报告,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表现,也是实现精准医疗的重要一环。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