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细微,防癌于未然:肺癌早期影像学筛查

作者:霍智丽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

审核:胡加耀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但是,肺癌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在早期阶段能够及时发现并接受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生存率将显著提高。

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成为早期肺癌筛查和诊断的关键工具。通过科学的影像检查,我们能够更早地发现病变,真正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效提升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那么,影像学在肺癌早期筛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将为大众科普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重视肺癌影像筛查。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肺癌?

肺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肺泡的恶性肿瘤。根据肿瘤发生位置,可分为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根据病理类型,则主要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大多数肺癌患者属于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又细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小细胞肺癌虽然占比不高,但恶性程度较高、进展较快。

肺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或气促等。随着病情进展,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才出现更严重的症状。正因如此,早期发现显得尤为关键。

二、肺癌的预后与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肺癌的预后与其临床分期密切相关。通常分为I至Ⅳ期,分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率也越高。

遗憾的是,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提高肺癌生存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早期筛查实现早诊早治。影像学检查,尤其是低剂量CT,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肺癌筛查关键手段。

三、影像学在肺癌筛查中的核心作用

目前医院中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摄影、CT、超声、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它们在肺部疾病诊断中各有特点。

1.X射线摄影

过去常用于肺部体检,但分辨率有限,对小于1厘米的结节或隐蔽部位的病灶容易漏诊,因此不推荐作为肺癌早期筛查的首选方式。

2.超声与MRI

超声对含气脏器(如肺)的成像效果不佳;MRI虽无辐射,但检查时间长、费用高,也不作为常规肺癌筛查手段。

3.PET/CT

可显示病灶代谢活性,对鉴别良恶性、评估转移有很高价值,但因辐射较大、检查价格昂贵,主要用于确诊后的分期和治疗评估,而非初筛。

4.低剂量CT(LDCT)

这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肺癌筛查方法。

△高灵敏度:能发现毫米级别的微小结节,避免漏诊。

△低辐射:辐射剂量仅为常规CT的1/5~1/10,更安全。

△快速无痛:检查过程只需几分钟,无需注射对比剂,体验良好。

△成本效益高:相比晚期肺癌的治疗费用,早期筛查的投入更值得。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肺结节的影像鉴别与诊断流程

CT检查中发现的“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事实上,很多良性病变如炎症、结核、纤维灶等也可表现为结节。影像科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特征等初步判断其性质:

——良性征象:边缘光滑、密度均匀,或有钙化、脂肪密度等。

——恶性征象:结节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胸膜牵拉、血管集束征等。

若高度怀疑恶性,医生会建议进一步检查,如增强CT、PET/CT,或通过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肺癌的“金标准”。

五、哪些人应该做肺癌筛查?

虽然理论上所有人都存在患癌风险,但以下高危人群尤其应重视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肺癌。

——长期吸烟者,特别是吸烟指数(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30包年

——有职业暴露史者,如接触石棉、氡气、煤烟等

——有肺癌家族史

——曾患其他恶性肿瘤或慢性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

——年龄在50岁以上

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进行1次低剂量CT检查。普通人群即使没有明显风险因素,也建议在40岁后进行肺部CT体检,防患于未然。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肺癌虽然高发且凶险,但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发现得太晚。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低剂量CT筛查能够有效发现早期肺癌,显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呼吁大家树立“早筛早诊”的健康意识,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应主动定期接受筛查。同时,也建议每个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草、重视环保、合理膳食、加强锻炼,从多方面降低肺癌发生风险。

图文简介

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对公众健康构成了巨大挑战。但是,肺癌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