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中医教你趁“热”养生

作者:胡妙华 东莞市人民医院

审核:李 轩 东莞市人民医院 主任中医师

夏季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季节,太阳高悬,万物生长。然而对人体而言,高温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汗液增多、消化不良、心情烦躁,甚至诱发或加重某些慢性疾病。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借助中医理论进行夏季养生,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主张顺应自然,因此,“趁热养生”正是夏季养护的核心思路。

一、中医视角下的夏季与养生理念

1.夏季的气候特点与阴阳调和

中医认为,夏季属“阳”,与五运六气中的“火”相应,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日照强烈、气温升高,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发。若未能适当调理,容易导致内热过盛,出现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上火”症状。同时,夏季湿气偏重,易与热邪相合,形成“暑湿夹杂”,进一步耗伤人体正气。因此,中医提倡在防暑降温的同时,更要注重调和阴阳、疏解内热,以维持机体平衡。

2.“顺应四时,辨证养生”的思想指导

《黄帝内经》提出:“脏腑之气,各随四时而变。”夏季养生也应顺应这一原则,根据不同时令调整保健重点。夏季讲究“疏阳纳凉”,应避免在高温下过度劳累,注重内在调理,以清淡饮食、凉性药膳平衡体内热气。养生不仅依靠药物,更需通过饮食、作息、运动与情志的全面调摄,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二、饮食调摄:清热解暑与五味调和

1.饮食以清淡为要

夏季饮食宜“清淡”,宜少油、少盐、多水分,多食应季蔬果如黄瓜、番茄、绿豆、苦瓜等。中医强调“五味调和”:酸可收敛、苦能清热、咸可软坚散结。夏季可适当增加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以清解内热,维持脏腑功能。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助消化,又可减轻脾胃负担。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药膳辅助防暑降温

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在夏季养生中具有良好效果。如荷叶可煮茶清心降脂,菊花茶可缓解暑热所致头痛目赤,薄荷、连翘常用于夏季凉茶,有消暑解毒之效。根据不同体质,还可选用绿豆薏米粥、冬瓜汤、苦瓜排骨汤等药膳,以调和脏腑,改善内环境。

3.注重食物的性味搭配

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夏季虽以清凉为主,但不可过度寒凉,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消化不良。应适当搭配温性食材如山药、薏米、红豆,以中和寒凉,维持胃肠功能稳定。饮食调摄不仅为满足口腹之欲,更是通过食材的相生相克,实现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方式。

三、运动调养:动静结合,平衡热量

1.选择适宜夏季的运动方式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夏季也应保持适量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高温天气宜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瑜伽、慢跑等。运动时需注意防晒和补水,避免因过汗耗气。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调整运动强度与时间

应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进行户外锻炼,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体质偏弱者,可选择室内运动如健身房有氧锻炼、气功、太极等,以降低中暑风险。运动后可配合拉伸、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恢复。

3.动静结合,内调外养

夏季不仅要外动,更要内静,以养心调神。中医讲求“动中寓静,静中求动”。白天活动之后,可在午后或夜晚通过静坐、调息安定心神,促进气血回流,实现内外平衡。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心火过旺引发的失眠、烦躁等症。

4.养心安神的实用方法

建议每日安排10~20分钟,于安静处静坐冥想,观想“凉风拂面”,使心情趋于平和。亦可配合简易气功,疏导体内郁热,达到神清气爽的状态。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情志平稳不仅有助于内分泌平衡,也可减轻心悸、盗汗等暑热症状。

四、中医外治法与辅助疗法

1.针灸清内热、通经络

针灸是中医清热调气的重要手段,对夏季内热引起的头痛、心烦、失眠、腹泻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常用穴位包括合谷、内关、足三里等,能够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现代研究也表明,适当针灸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

2.推拿、熏蒸与拔罐祛湿散热

推拿按摩尤其适合缓解夏季肌肉酸痛和疲劳,通过温和手法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熏蒸和拔罐则有助于祛湿散热:中药熏蒸可放松身体、清解热毒;拔罐能排出湿气与代谢产物,改善暑湿症状。需注意的是,这些外治法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避免操作不当引起不适。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夏日炎炎,生机旺盛,也是人体调养的关键时期。中医提倡从防暑降温到内在调理,通过饮食、运动、情志与外治法多管齐下,达到身心平衡。无论是药膳食疗,还是运动静养,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面对高温与生活压力,我们更应学习顺应自然、心平气和的养生之道。所谓“趁热养生”,不仅是对天气的回应,更是一种融入日常的健康哲学,指引我们以更智慧的方式生活与自处。

图文简介

夏季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季节,太阳高悬,万物生长。然而对人体而言,高温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汗液增多、消化不良、心情烦躁,甚至诱发或加重某些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