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微创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血管疏通术”

作者:杜曼·巴戈达提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冯涛 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生,我晚上疼得睡不着,脚像泡在冰水里,走不到100米就抽筋……”

在门诊,这样的主诉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以为“人老腿先老”,忍一忍就过去了,结果脚趾发黑、溃疡不愈,甚至面临截肢。罪魁祸首,常常是一条被血栓堵死的下肢动脉。好消息是,今天的医学已经不用“大刀阔斧”地开膛破肚,而是用“针眼”大小的通道,就能把血管重新打通。这就是——介入微创治疗。本文将以通俗语言,系统梳理下肢动脉血栓的成因病理、治疗方案、手术流程、术后护理及医保政策,助您全方位了解介入微创治疗。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血栓是怎么堵住“生命通道”的?

下肢动脉血栓指的是在供应下肢组织的动脉内形成的血栓,血栓可部分或完全阻塞血流,导致缺血。当血液流动受阻后,供血区域的组织会出现疼痛、麻木、苍白,甚至坏死等症状。动脉血栓往往发生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患者,也可能由外伤、感染或血液高凝状态引发。

血栓的形成机制可形象比喻为“三块积木”:①血小板“胶水”——先黏附在破损的血管壁上;②纤维蛋白“渔网”——把红细胞、白细胞网住;③脂质斑块“地基”——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后,给血栓提供落脚点。当这三块积木越堆越大,血管腔被堵≥90%时,就会出现“急性下肢缺血”:0~2小时——突发剧痛、皮肤苍白、发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2~6小时——麻木、肌肉僵硬,脚趾呈青紫色;6~12小时——皮肤出现水疱,足底感觉迟钝;>12小时——足趾发黑、干性坏疽,此时即使疏通血管,也可能因“再灌注损伤”导致肾功能衰竭或截肢。所以,“腿梗”的黄金救治窗口只有6小时,和“心梗、脑梗”一样分秒必争。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

①心房颤动患者:心脏里掉下来的“小血块”顺流而下;②动脉硬化患者:斑块破裂,原位血栓形成;③长期吸烟者:尼古丁让血管持续痉挛;④肿瘤、易栓症患者:血液高凝,像“浆糊”;⑤久坐不动、脱水人群:易患经济舱综合征的“下肢版”。如果您或家人在名单里,出现“腿疼、脚凉、走不动”,别犹豫,立即就医。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传统手术与介入微创:从“开膛”到“针眼”

1. 传统搭桥手术

- 本质:取一段自身静脉或人工血管,绕过堵塞段,新建一条“旁路”血管。

- 缺点:切口长,需解剖游离动脉,组织损伤、失血量多,围手术期发生伤口感染(5%~15%)、心肌梗死、肺炎、移植血管闭塞等并发症风险高。

2. 介入微创治疗

- 本质:在原有血管内“疏通”: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斑块旋切、溶栓等方法,把血栓“打通并支撑”。

- 优点:①创伤小:仅需皮肤穿刺,避免大面积切口,减少术后感染及出血风险;②恢复快: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能迅速恢复日常活动;③精确安全:在影像引导下操作,能够准确找到狭窄或闭塞部位,减少误伤健康血管;④可重复性强:对于复发患者或多发性病变者,介入治疗可多次进行修复。高龄(>80岁)、心衰、COPD、肾功能不全等高危患者可耐受,且费用相对较少。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介入“武器库”:医生手里的四张王牌

1. 机械碎栓——“微型钻头”

高速旋转的螺旋叶片把血栓打碎,同时负压吸出,随血流冲走,适合“新鲜血栓”。

2. 药物溶栓——“点滴化骨水”

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阿替普酶,把血栓“溶解”成微粒,适合发病12小时内的患者。

3. 超声碎栓——“血管里的冲击波”

低频超声波让药物更深入血栓内部,溶栓效率提高2~3倍,出血风险降低。

4. 支架植入——“血管里的脚手架”

球囊扩张后,如果动脉弹性回缩>50%或出现夹层,就放一枚镍钛合金支架,保证血流通畅。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还能抑制内膜增生,再狭窄率<10%。

医生会根据血栓“形成时间”、长度、部位、患者肾功能等,组合使用以上技术,实现“个体化治疗”。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术后防“再堵”:医生最怕患者“不听话”

1. 抗栓治疗:

- 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至少1个月,之后长期单药;

- 心房颤动患者加用抗凝(利伐沙班/华法林),定期检查,预防心源性血栓。

2. 危险因素控制:

- 戒烟:术后继续吸烟,再狭窄率增加3倍;

- 降压:术后早期血压宁高勿低(<140/90mmHg),长期严控<130/80mmHg;

- 降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mmol/L,必要时使用PCSK9抑制剂;

- 控糖:糖化血红蛋白<7%。

3. 运动处方:

- 术后24小时~1周:踝泵运动(勾脚尖、绷脚尖)和床边坐立,每天500次,促进血流;

- 第2~4周:平地步行,“快走-休息-快走”间歇训练,逐步延长行走距离;

- 第2个月:可骑自行车、游泳,避免剧烈深蹲。

4. 复查时间表:

- 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常规;

- 3、6、12个月: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以后每年1次,早发现再狭窄,可二次球囊扩张;

- 若再次出现腿疼、发凉、伤口不愈,立即复查血管超声,警惕“再狭窄”。

给家属的“急救锦囊”

如果家人突发腿疼、脚凉、苍白,记住“6P征”:Pain(疼痛)、Pallor(苍白)、Pulseless(无脉)、Paresthesia(麻木)、Paralysis(瘫痪)、Poikilothermia(皮温低)。

立即拨打“120”,同时:

- 让患者平卧,避免走动;

- 不用热敷、按摩,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 记录症状开始时间,告诉医生“黄金6小时”。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结语

医学的进步,让“截肢”不再是下肢动脉血栓的唯一结局。一根细导丝、一枚小支架,就能在死神手里抢回一条腿。但技术再先进,也敌不过“拖延”。如果您或家人出现“走不动、脚发凉”,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及时到设有“血管外科”或“介入血管科”的医院就诊。记住:腿疼不是老了的必然,而是血管在报警。早一天疏通,就多一分保腿希望。

愿每一步行走,都不被疼痛辜负。

图文简介

在门诊,这样的主诉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很多人以为“人老腿先老”,忍一忍就过去了,结果脚趾发黑、溃疡不愈,甚至面临截肢。罪魁祸首,常常是一条被血栓堵死的下肢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