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的贺佳贝。你有没有在海边捡过海螺?这些背着硬壳的小家伙,看起来不起眼,却藏着一套超有趣的 “生育密码”。今天咱们就来揭秘,海螺到底是怎么 “生娃” 的?它们的繁殖方式,可比你想象的复杂多了。
咱们先从一个冷知识说起:海螺和咱们熟悉的蜗牛其实是亲戚,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但区别可不小。陆生蜗牛大多雌雄同体,但咱们常见的海螺大多是雌雄异体,得 “男女搭配” 才能生娃。这小小的区别,直接造就了它们千奇百怪的 “生育策略”。
说到生育策略,生物主要有两种生殖策略 ——r 策略和 k 策略。通俗来讲,前者就是多生孩子,以量取胜,管生不管养,很多低等的小型生物都是采取这种繁殖方式,比如我们常见的仿刺参、中国明对虾、栉孔扇贝等;后者就与之相反,以质取胜,父母对后代走优生优育路线,很多大型动物采取此种方式,比如亚洲象、鲸鲨等。
鲍鱼,典型的 r 策略践行者。鲍是一种名贵的海产腹足类动物,皱纹盘鲍是我国北方的习见种,雌雄异体。繁殖季节,可以通过生殖腺的颜色区分雌雄:雌性的皱纹盘鲍性腺呈浓绿色,雄性呈奶黄色。鲍鱼采用体外受精的方式,雌性一个生殖季可产卵 80-200 万粒。在自然条件下,雄性先排精,雌性受刺激后排卵,精卵在水中结合并发育为浮游幼虫。幼虫经三四天结束浮游,变为匍匐幼虫,再经过 40 天左右,变态为幼鲍。整个过程中,鲍的父母几乎不参与后代的养育,幼虫成活率极低,完全依靠数量延续后代。
脉红螺为后代提供 “产房”。脉红螺是我国北方常见的海产螺类,繁殖季在每年夏天,有聚群的习性。它采用体内受精,且多雄生殖,即同一母亲的后代可能有多个父亲。雌螺会将受精卵产在长刀形的卵囊内,单个卵囊含数千枚受精卵,多个卵囊黏连在海底礁石或牡蛎壳上。刚产出时卵囊呈鲜黄色,俗称 “海菊花”。受精卵在卵囊内经半个月左右发育,幼虫从卵囊头上的小孔钻出,进入浮游幼虫阶段,一个月左右幼虫变态为稚螺。脉红螺为后代提供了卵囊作为 “产房” 和蛋白液作为营养,幼虫孵化率极高,且孵化后已具备外壳,比鲍鱼幼虫更易存活,但总体上仍偏向 r 策略。
香螺,主要产在我国北方沿海,是凉水性海产螺类,繁殖季在春夏季节。它同样是体内受精,数千枚受精卵产于卵囊内,形成塔形卵群,俗称 “海苞米”。香螺的幼虫没有浮游阶段,卵囊顶部也无幼虫爬出的小孔,受精卵在囊内经两个月左右,直接孵化成稚螺。更特别的是,香螺同一卵囊内的卵,最终只有 1 到 2 个能孵化成稚螺,其他卵作为营养卵提供营养。这种方式,使得香螺稚螺孵化率高达 90% 以上,是海螺中对后代保护较好的类型,更接近 k 策略。
中华圆田螺,它是一种实现了卵胎生的独特螺类。中华圆田螺的稚螺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直至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才脱离母体。这种方式,虽然存在母体被捕后全军覆没的风险,但成螺的存活率高于幼体,也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有效策略。
不同海螺的繁殖方式,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而进化形成的,是它们在漫长岁月中摸索出的、最适合自身种群延续的生存智慧。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水产学会
审核:鲍华伟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正高级农艺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