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底海草床生态系统

大家好!我是闫文杰,来自中国海洋大学。

谈及 “草原”,你可能会先想到陆地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 广袤的草本群落里,骏马奔腾、羊群漫步。但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片藏在蔚蓝海底的特殊 “草原”,它没有陆生草原的喧嚣,却孕育着无数独特的生命故事,这就是被称作 “海底草原” 的海草床。

这片海底 “草原”,是刺海马的 “安全锚地” 与 “育婴中心”。其卷曲的尾部像个天然 “挂钩”,缠附在海草叶片上,可以有效抵御洋流的扰动。当雄性海马的育儿袋里孕育着小生命时,海草 “草丛” 会筑起一道天然屏障,挡住捕食者;而 “草原” 里随处可见的浮游生物,则为幼体海马提供了充足的开口饵料,这是它们早期存活的关键。要是这片 “草原” 消失了,刺海马恐怕也只能在洋流中流浪。

绿海龟是这片 “草原” 最忠实的 “食客”,它们的食谱几乎完全由海草构成。幼年时借助海草的隐蔽效应躲避天敌;成年后,它们每天要啃掉两公斤以上的海草,锯齿状的下颌像把小剪刀,轻松就能切断 “草叶”。值得注意的是,绿海龟觅食时扒拉泥沙的动作,其实是在帮海草 “松土”,让 “草原” 长得更茂盛,这种生物扰动与植物生长的协同作用,也是 “草原” 与 “居民” 之间的一种互助体现。

被称作 “海洋梦幻舞者” 的叶海龙,简直是为这片 “草原” 量身定做的 “居民”。它体表特化的叶片状附肢,与海草形态几乎一模一样,在海草间随水流摆动时,就像一片漂浮的海草碎片,完美融入环境,形成天然的拟态保护,就连最敏锐的捕食者也会看走眼。在摄食时,叶海龙用长管状吻部精准捕食海草间的端足类等小型生物,每天能吃掉百余只;繁殖时,雄性海龙腹部的育儿区,更需要海草的物理庇护,才能保证幼体顺利存活。

而 “美人鱼” 的原型 —— 儒艮,堪称这片 “草原” 的 “大胃王”。成年儒艮每天要吃掉 40 公斤以上的海草,海草床更是它们世世代代依赖的海底牧场。儒艮喜欢在浅水区觅食,习惯把整棵海草连根拔起,拔不掉呢,就啃食它们的叶子或者是茎,这种觅食方式反而能促进海草的新陈代谢。可如今不少 “牧场” 退化成了 “海底荒漠”,儒艮不得不扩大觅食范围,能量消耗大幅增加,这早已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警示。

就连迁徙性水鸟大天鹅,也把这片海岸边的 “草原” 当成了 “生命驿站”。每年 10 月底,它们如期飞抵我国最大的越冬栖息地 —— 山东荣成,近岸海草床便成为了它们能量补给的核心基地,为迁徙种群提供超过 60% 的食物来源。而大天鹅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回馈:排泄物化作海草生长的天然养料,羽毛成为海草种子的 “飞行载体”,带着它们去往更远的海域,助力海草群落开疆拓土。

但现在这片海底 “草原” 正在衰退,污染、破坏让海草床不断消失,就像陆地上的草原在沙化。要知道这片 “草原” 不仅是生物的家,还是海洋的 “净水器”,能让海水保持清澈;更是强大的 “碳汇库”,其固碳效率是热带雨林的 35 倍。

保护海草床,就是守护海洋生态的完整与稳定。这需要科研、修复与管理协同发力:加强监测、深化研究、推动技术应用、完善法规。而对每一个人来说,不随意丢弃海洋垃圾、抵制破坏海草床的行为、支持海草保护项目,都是在为这片 “海底草原” 添一份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片 “海底草原” 继续摇曳生姿,为海洋生命提供家园,为地球生态筑牢根基。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水产学会

审核:鲍华伟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正高级农艺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

“海底草原” 海草床:它是刺海马的 “育婴中心”、绿海龟的觅食地、叶海龙的庇护所,也是儒艮的 “牧场”、大天鹅的迁徙 “驿站”,还兼具净化海水、高效固碳功能。(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