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的李刚。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国贝类养殖的相关知识。
我国有着 3.2 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多样的海岸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贝类资源,贝类养殖也成为了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养殖的贝类种类繁多,生活形态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底栖型贝类:蛤蜊类,如菲律宾蛤仔(俗称花甲)、文蛤、青蛤等;其他底栖贝类,魁蚶、毛蚶、泥蚶、蛏、江珧等。
固着型贝类:能够分泌足丝,附着于基底表面的贝类,如栉孔扇贝、紫贻贝、厚壳贻贝等;依靠自身分泌的碳酸钙,贝壳固着于基底面的贝类,如牡蛎;栖息于沉积物表面的贝类,如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等。
游泳型贝类:具有游泳能力的头足类,如乌贼、鱿鱼、章鱼等;以宽大腹足,在岩礁表面爬行的腹足纲贝类,如鲍、螺等。
我国丰富的海岸环境,为贝类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购买海鲜时,大家经常会听到 “野生” 和 “养殖” 这两个词,不少人觉得 “野生” 的品质更好,在双壳贝类中,是否有呢?
双壳贝类属于瓣鳃纲,主要以过滤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双壳贝类的养殖过程,只是把它们圈养在养殖笼具里,它们还是依靠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生存,和野生的生活在同一片海,呼吸着同样的氧气,吃着同样的食物,所以双壳贝类,其实没有野生和养殖的本质区别。
我国主要养殖的牡蛎品种,如长牡蛎、近江牡蛎等都是二倍体,有 20 条染色体。在繁殖季节,二倍体牡蛎会把大部分能量和体内储存的糖原,用于形成生殖细胞,导致生长缓慢、肉质味道变差,影响养殖效益和食用体验。而三倍体牡蛎可育性差,繁殖季节很少参与繁殖,生长速度快,周年都有肥满的肉质和鲜美的口味,养殖前景很好。目前,主要通过二倍体和四倍体牡蛎杂交,获得 100% 的三倍体,这只是科学的制作方法,没有饮食风险,大家可以放心吃。
几年前,有新闻说在蛏里吃到了寄生虫,还配了图,其实那不是寄生虫,而是贝类重要的组织器官 —— 晶杆。晶杆,是软体动物消化管中的半透明明胶样棒状物,含大量消化酶,能促进食物消化。不过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大部分寄生虫高温蒸煮后就能被杀灭,所以吃海鲜一定要烧熟煮透。
近年来,多地出现食用双壳贝类中毒的事件,这是因为双壳贝类是滤食性动物,会截流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而海水中有些藻类富含毒素,贝类滤食有毒藻类后,毒素会在体内积累,主要富集在消化盲囊。所以为了饮食安全,大家在吃贝类时可以去掉消化盲囊,只食用闭壳肌部分。
我国的贝类养殖,有着丰富的品种和悠久的历史,了解这些关于贝类的知识,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也能更安全地享用美味。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水产学会
审核:鲍华伟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正高级农艺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