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蓝海

当超市货架上的大黄鱼,菜市场里的对虾,餐桌上的海带汤,成为寻常风景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鲜活的水产品背后,是一条绵延数千年的水产养殖发展之路,更是一个关乎粮食安全、产业振兴的种质资源宝库。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农业出版社养殖分社的王金环。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中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

我国水产养殖的历史,可追溯至 3000 年前的殷商时期,池塘养鱼的记载在古籍里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古老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四大家鱼、石斑鱼、扇贝、海带、海参、鳖等种类不断丰富,让 “吃好鱼” 从奢望变成日常,更让我国牢牢坐稳世界第一大水产品生产与消费国的宝座。

种质资源是这一切的根基。它不仅指有稳定亲本群体和人工繁殖技术的养殖资源,还包括那些依赖自然苗种但养殖成熟的品种,涵盖鱼、虾、蟹、贝、藻等 9 大类。2021-2023 年,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摸清了家底:857 个资源遍布全国,其中淡水鱼类 404 个,海水鱼类 124 个;广东、浙江等养殖大省资源超 300 个。从冷水种到暖水种,从淡水到海水,生态多样性极高 —— 鲤、鲫遍布 31 个省份,白对虾能海淡水双栖,海带从大连养到汕头,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力。

如今我国水产品年产量达 7000 多万吨,养殖占比超过 80%,人均占有量超 50 公斤,是世界平均值的两倍;306 个审定推广的新品种,100 余家国家级原良种场,121 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7.41 万亿尾(粒)年供苗种,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种质资源的利用,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书写的奋斗史诗。1958 年,钟麟先生首创 “生态生理催产法”,实现家鱼全人工繁殖,结束了依赖江河天然苗的历史;曾呈奎等科学家让引进的海带在我国海域 “扎根”,掀起第一次海水养殖浪潮。此后一系列突破接踵而至:1978 年,河蟹人工繁殖技术获奖,让 “横行” 的美味走进寻常家;1981 年,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成功,敲开产业化大门;1982 年,张福绥引进海湾扇贝,并建立全人工养殖技术,让海珍品成为大众佳肴;1985 年,刘家富攻克大黄鱼养殖技术,使这一物种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殖海水鱼类;1992 年,雷霁霖引进大菱鲆,创建 “温室大棚 + 深井海水” 模式,他被尊称为 “多宝鱼之父”。这些突破,印证了 “研发一个品种,集成一套技术,发展一个产业” 的发展逻辑。

育种技术在迭代升级,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到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精准度不断提升。刘筠团队培育 “湘云鲫”“湘云鲤”,桂建芳团队培育出异育银鲫系列,包振民团队建成国际首个水产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刘少军团队破解鱼类远缘杂交难题,陈松林团队开创种质冷冻保存和分子育种技术。单性品种,如无肌间刺鱼的培育,让产业更贴近市场需求。

作为水产养殖大国,我国全力打造种业 “中国芯”。目前核心种源自给率 85% 以上,实现 “中国鱼主要用中国种”:四大家鱼、鲤、鲫、大黄鱼等本土种完全自给;罗氏沼虾培育出 “南太湖 2 号”“数丰 1 号” 等品种,全球 60% 产量产自中国;罗非鱼从国外引种到国产化育种,新 “吉富” 等品种风靡市场。但挑战仍然存在:白对虾、三倍体虹鳟苗种仍依赖进口,先进的技术产业化应用不足。对此我国正加大科研攻关,推动从 “0 到 1” 的突破,再到从 “1 到 N” 的跨越,构建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

从范蠡《养鱼经》,到第一次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从依赖天然苗到精准育种,我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仅关乎百姓餐桌,更关乎粮食安全。未来随着科技进步,更多 “中国种” 将撑起 “中国碗”,书写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水产学会

审核:鲍华伟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正高级农艺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

中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其历史始于殷商,改革开放后品种丰富,2021-2023 年普查得 857 个资源。一代代科研者突破技术,育种升级,现核心种源自给率超 85%。(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