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树影间跃动的萤火虫,曾是无数人童年的浪漫记忆。但如今,这种会发光的昆虫正从城市中悄然退场。从广州二沙岛公园的“萤火虫消失事件”,到武汉江夏红旗村因干旱导致水栖萤火虫绝迹,萤火虫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剧烈碰撞的结果。
一、光污染:当城市灯光盖过“求偶信号”
萤火虫是夜行性昆虫,依赖发光进行求偶和繁殖。雄虫通过特定频率的闪光吸引雌虫,雌虫则以回应信号完成交配。然而,城市中24小时不熄的路灯、霓虹灯和电子屏幕,彻底打破了这种原始的“光语交流”。
图源:Pixabay
研究表明,人工光源会使夜间环境亮度提升数倍,导致萤火虫的发光信号被淹没。例如,广州二沙岛公园曾因路灯彻夜照明,迫使萤火虫集体迁徙;华南植物园为保护萤火虫,甚至暂停夜间游览以减少光干扰。更讽刺的是,部分“观萤研学”机构仍使用强光手电筒,直接破坏萤火虫的求偶环境。
二、栖息地碎片化:从湿地到水泥地的生存危机
萤火虫对环境要求近乎苛刻:成虫需要潮湿、多水的杂草丛生环境,幼虫则依赖溪流、湿地或落叶层生存。但城市扩张正以惊人速度吞噬这些栖息地:
• 湿地开发:建水坝、抽干溪流导致水生萤火虫(如雷氏萤)失去产卵地。2011年长江极端干旱后,武汉某村落的水栖萤火虫第二年彻底消失。
• 绿化“整洁化”:公园为美观频繁清理落叶、更换灌木,破坏了陆生萤火虫幼虫(如黄宽缘萤)的食物链——蜗牛和马陆因栖息地消失而锐减。
• 化学污染:农药、化肥通过土壤渗透污染水体,直接影响萤火虫幼虫发育。农村地区因耕作方式改变,腐草堆肥减少,进一步压缩了生存空间。
三、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下的生存挑战
全球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正从全生命周期威胁萤火虫:
• 干旱:陆生萤火虫因食物(蜗牛)减少而饿死,水生种类则因溪流干涸失去栖息地。
• 暴雨与洪水:2025年广州暴雨导致半水栖萤火虫穹宇萤的幼虫被冲走,成年个体因无法飞行求偶而繁殖失败。
• 季节紊乱:冬春交替降水异常延迟了成虫孵化周期,打乱繁殖节奏。
四、人类行为的“隐形伤害”
即使保留了栖息地,人类活动仍可能成为压垮萤火虫的最后一根稻草:
• 观萤误区:游客用白光手电筒直射、踩踏草地、捕捉萤火虫等行为,直接干扰其生存。
• 商业捕捉:部分机构为盈利大规模捕捉野生萤火虫,导致局部种群崩溃。尽管11种萤火虫已列入“三有”保护名录,但非法交易仍屡禁不止。
• 生态廊道断裂:城市道路和建筑将栖息地切割成孤岛,萤火虫无法迁徙交配,近亲繁殖导致种群退化。
图源:Pixabay
五、希望之光:科学保护下的生态复苏
尽管形势严峻,部分地区的保护实践证明了“萤火虫复兴”的可能性:
• 四川青神模式:通过“护萤员”巡查、湿地修复、禁用农药等措施,萤火虫数量从濒危恢复至上亿只,带动生态旅游发展。
• 社区参与:广州部分社区发起“熄灯一小时”行动,减少光污染;农村地区恢复传统耕作方式,为萤火虫保留腐草堆肥。
• 技术辅助:利用红外监测、AI识别等技术追踪萤火虫种群,为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守护夏夜的光点
萤火虫的消失,本质上是自然生态系统向人类发展让步的缩影。它们的荧光不仅承载着童年记忆,更是生态健康的晴雨表。从减少夜间照明、拒绝使用农药,到参与生态保护行动,每个人都能成为“护萤使者”。正如科学家所言:“守护萤火虫,就是守护我们心中那片未被污染的星空。”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科普创作与传播学会
作者:重庆市九龙坡区生态环境监测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鲁蕴甜
审核专家: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 田军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