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1年来,人类飞向太空的脚步便未停歇。当时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在「东方1号」(Vostok 1)的自动化宇宙飞船中,进行了仅108分钟的短暂飞行。工程师不确定人类要如何应付太空飞行的考验,便设计了无需人为干预的宇宙飞船──从发射至着陆,加加林仅扮演乘客的角色。
但在接下来数年,情况开始有所改变。在轨道中进行复杂操作(如尝试对接两艘宇宙飞船)有赖人员直接输入指令。同样地,登月任务需要飞行员即时进行输入,才能降落月表。然而,直到198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的航天飞机开始服役,宇航员才能完全操控发射后到着陆期间的过程。
在无重力下,得考量许多因素,因此太空飞行的难度极高。操控飞机得仰赖三个轴:滚转轴、俯仰轴和偏航轴。但在太空中,除少了能控制飞行器的大气和重力外,飞行员还得处理宇宙飞船的旋转和定向。
宇宙飞船装上了推进器,以便在太空中航行。抵达轨道后,并非朝目的地飞去就行,一切其实和轨道力学有关。若想追上前方的目标物,便得降低轨道高度。好让宇宙飞船绕行地球的轨道变小、追上目标。若尝试加速前进,轨道反而会变大,因此错过目标。
像航天飞机(于2011年退役)之类的飞行器就很仰赖人为操控。航天飞机的驾驶舱与飞机的并无太大不同,飞行员透过操纵杆来控制航天飞机。点燃不同的推进器便能改变航天飞机的方向,在轨道上执行许多任务(如维修太空望远镜或布署卫星)。
任务结束后,航天飞机会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其他多数宇宙飞船会透过降落伞,于陆上或海面着陆,航天飞机则不然。它就像旨在飞越地球天际的超重型滑翔机,可经由人员操控──虽然有点难度──于地面跑道降落,以准备下趟飞行任务。
于 1981年4月12日升空的STS-1是首次的航天飞机载人任务
成为宇航员须具备工程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资讯科学或数学的学士学位,需要至少1000小时的喷射机驾驶经验,双眼视力(可戴眼镜)得达到1.0,同时具备关键的领导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才有机会成为宇航员。
有许多著名的宇航员曾驾驶过不同的宇宙飞船。众所皆知的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Armstrong)便于1969年7月驾驶阿波罗11号(Apollo 11)的登月小艇,进行历史性的登月任务。当时阿姆斯特朗面临燃料不足的困境,紧急寻找合适的着陆点,在燃料仅能撑几秒钟的情况下,他靠着专业知识让自己和巴兹.艾德林(Buzz Aldrin)平安着陆。
同时,宇航员罗伯特.克里彭(RobertCrippen)于1981年4月受命进行首次航天飞机载人任务,哥伦比亚号上仅有两名乘客:他自己和指挥官约翰.杨恩(John Young)。
哥伦比亚号(Columbia)首趟任务中的驾驶舱组员
而今,许多宇宙飞船均仰赖自动驾驶,而非人为操纵。俄罗斯的联盟号(Soyuz)宇宙飞船透过自动系统与国际太空站(简称ISS)进行对接。 SpaceX公司旗下的「载人飞龙号」(Crew Dragon)太空舱就设计成完全自动化,其中的宇航员只须进行极少的操控。同样地,波音的「星轮」(Starliner)宇宙飞船亦采用自动化技术,但宇航员也能在必要时接手。
多年来,有不少人尝试打造「太空飞机」(spaceplane,结合了飞机的飞行能力与宇宙飞船的航宇功能)。目前唯一能抵达太空的现役太空飞机是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公司的「宇宙飞船2号」(SpaceShipTwo),由改装的波音喷射飞机载至天际,与母机分离后,便启动火箭引擎、继续高飞。
这艘太空飞机旨在飞越地球上方100公里处的正式太空边界,让乘客体验数分钟的失重状态。接着,宇宙飞船2号返回大气,并以「顺桨」(feathering)系统将尾翼向上旋转,借此平安返回地球,降落在跑道上。宇宙飞船2号最多能载运八人:两名机组员和六名付费体验太空之旅的乘客,目前的机票价格约25万美元。
维珍银河的太空飞机是为了载付费乘客前往太空所设计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