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米勒-尤里实验,说它从无机物变到有机物,这个事是值得商榷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实验用的是氢气、氨气、甲烷跟水去合成氨基酸,所以这个实验的基础是一个假说,叫“蛋白世界”假说,认为生命起源于蛋白质。
但是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甲烷它是有机物,它不是无机物。所以严格来说,无机物到有机物根本不是米勒-尤里实验证明的。无机物到有机物,是从无机物到油,再到烷烃这类物质。
我给大家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大家都知道化学纤维是从石油来的。但早期缺乏石油的时候,化学纤维是用高温把碳酸钙变成碳化钙,碳化钙就是我们常用的一个东西,叫电石。电石加上水就变成乙炔,乙炔一点火,可以用来焊接金属,这个叫气焊。所以碳化钙加水就能产生乙炔。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理解乙炔就是有机物,就是碳二氢二是三个键的,然后这个时候如果再加上一分子氢就变成聚乙烯,就这样来的。这就是我们早期的化学纤维来源,实际上是从无机物来的,不是从有机物来的。
你想象一下在海底火山口,那里有水、有石头,就是碳酸钙在高温情况下,它就会出现碳氢化合物,包括甲烷、乙烷、乙烯、乙炔,甚至更长链的碳氢化合物。当出现了4个碳以上的碳氢化合物,它会怎么样?它会跟水分开,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它放在水里头,它自己聚在一起,它不跟水混在一起,这就是相似相溶原理。
你想都可以想到它跟水分开了,这个分开决定了生命的起源。现在的细胞不就是像一个小油滴在水里一样,它外面这一层全是油,细胞膜全是油,它就跟水分开了。所以最早的烷烃类化合物出现以后,4个碳以上它就是油状的,它就聚在一起了,在化学上叫相分离,就是水油分离了。一旦分离以后,你就可以想象到它有特殊的存在价值了。如果这个时候它自己能够复制,不就是早期的细胞原型。
那么一滴油本身肯定是缺乏遗传性的,它不具备遗传性,也不具备代谢能力。它只具备分离这个特征,就是跟水分开了。那么什么时候它开始具备现代生命的两个基本特征-遗传与代谢?它是这样:这一滴油中的烷烃类化合物,会被一些有机离子催化分解,然后里头会形成一个水的空泡——就外面是油,里头是水,整个油滴则处于外部水环境中。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想象它出现了一个“小房子”。如果这个小房子内部能发生化学反应,它就接近现代生命了。这里头要发生什么事情呢?
关键在于,RNA 具有酶的功能,使它同时具备遗传与代谢能力。 那么一个这种油珠,当里头出现 RNA 以后,它就具有生命的特征了,这个时候它就能复制(1变2,2变4),实际上就属于往前推进的生命雏形了。
大家原来说生命起源于蛋白,后头发现不是,因为有遗传物质,那就生命起源于DNA,DNA只有遗传性质,没有代谢性质,还不对,又往前推说生命起源于RNA,RNA世界再往前推,我们叫它叫lipid world,脂质世界。
刚才我说了这一滴油怎么过来的。最近有好多实验进一步把它展开来说。2000年的时候,一篇PNAS文章上面就说到脂质的特征特别有意思,它实际上展现出类似遗传的性质。分子自选特性(基于相似相溶原理)决定了这种性质: 当你把不同的脂肪酸放在一起,同种分子喜欢聚在一起。它不光有这种类似遗传的性质,还有特殊的结构。所以实际上很多人在这里头挖掘:最早的生命是不是由于脂质的这种性质来的?但脂质有没有代谢性质呢?
好了,这就是第二个概念。我们知道RNA有酶的活性,所以说叫RNA世界。那么脂质有没有酶活性呢?实际上也会有特殊的催化活性。所以最早出现的油滴一开始并不需要RNA,实际上它自己有自己的复制能力。当然,它不会像现代高等生命这么专一、这么漂亮,它一开始就是混沌状态。然后有了RNA以后就变得很专一了,并且每一个小囊泡里头特点是不一样的。这种小油滴(囊泡)的实验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在2009年一篇Science文章就有人做了:使用脂肪酸形成囊泡,然后把核苷酸放在里头,在没有任何酶的前提下,看它能不能形成RNA链。
所以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有机物到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这个时候,具有很严格控制的遗传跟代谢功能的生命雏形就出现了。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审核:阮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