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 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主任医师
审核:查彩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主任医师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当我们谈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许多亲历其中的家长会默契地称我们的孩子为“A娃”。这个称呼里,有无奈,但更饱含着深深的爱与接纳。您是否正在为这样的问题困扰:孩子是否需要用药?药物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作业拖拉到深夜怎么办?一辅导功课就“鸡飞狗跳”如何破解?……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真正了解我们的对手。科学养育“A娃”的第一步,是建立正确、全面的基础认知。这篇文章将为您揭开ADHD的神秘面纱,这是我们所有干预措施能够生效的基石。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这些症状会直接损害孩子的学业、社交、情感和认知功能。该病于儿童期起病,约有30%~50%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
这段话包含了以下几层关键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理解:
1. 核心症状:是“不能”,不是“不为”
很多家长最大的误解,是认为孩子的行为是“不听话”或“故意捣乱”。请记住:“A娃”的问题是能力问题,而非态度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他不想专心”,而是“他的大脑很难锁定目标”。具体表现为:
* 极易因外界无关刺激而分心。
* 在学习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 经常显得“听而不闻”,好像没听你说话。
* 逃避、反感需要持续脑力劳动的任务(如家庭作业)。
* 做事缺乏条理,经常丢三落四(如遗失文具、课本)。
* 日常生活中非常健忘。
★多动:不是“他活泼开朗”,而是“他的身体控制不住”。具体表现为:
* 在不合适的场合奔跑攀爬。
* 无法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小动作繁多。
* 总是“动力十足”,像装了马达。
* 话多,难以安静地玩耍。
★冲动:不是“他调皮捣蛋”,而是“他的反应慢于行动”。具体表现为:
* 在问题还没问完时就抢着回答。
* 难以耐心排队或等待。
* 经常打断或闯入别人的活动或谈话。
* 行事鲁莽,不考虑后果。
重要提示:活泼好动、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是几乎所有孩子的天性。判断是否为ADHD的关键在于:这些症状是否与年龄不符?是否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是否在多个场景(如学校、家庭)都出现?是否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功能?这必须由专业医生进行严谨评估,家长切勿自行“对号入座”。
2. 功能性损害:看不见的“冰山”更巨大
ADHD的危害远不止表面上的“坐不住”和“粗心”。它引发的功能性损害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核心:
* 学业成就与智力不匹配:孩子很聪明,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成绩起伏大。
* 社交困难:由于冲动、打断别人、难以遵守游戏规则,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被排斥。
* 执行功能受损:执行功能是大脑的“管理者”,负责计划、组织、时间管理、启动任务等。“A娃”在这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表现为做事拖沓、没有条理、时间观念差。
* 情绪问题:挫折耐受力低,情绪调节能力弱,容易爆发激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沮丧)。
* 低自尊:长期受到负面评价和挫折,孩子会形成“我很差”“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认知,影响一生。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 流行病学数据:您并不孤单
根据国内外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 国际公认的ADHD患病率为5%~10%。
* 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
* 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这意味着,在一个40人的班级里,很可能就有2~3个“A娃”。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您和您的孩子并不特殊,更不是孤军奋战。放下“为什么是我的孩子”的执念,是走向科学干预的第一步。
4. 神经生物学本质:这是大脑的差异
ADHD不是性格缺陷,不是教养失败,而是一种有明确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 大脑发育延迟:科学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发现,“A娃”的大脑皮质,尤其是负责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冲动控制的前额叶区域,发育速度比普通孩子慢2~3年。
*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内负责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在“A娃”大脑中的浓度和功能存在失衡,导致大脑的“唤醒水平”和“奖励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像对待近视、哮喘一样对待ADHD——它是一种生理性疾病,需要理解、接纳和科学管理,而非批评、责骂和惩罚。
总结与展望
认识到ADHD是一种慢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是我们给予孩子科学支持的起点。这意味着管理“A娃”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长期的、综合的策略(包括可能的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学校支持等),而非一次性的“管教”。
请记住,我们的“A娃”同样拥有许多闪光点:他们往往充满创造力、精力充沛、热情真诚、思维活跃。我们的目标,不是“改造”他,而是理解他的大脑工作方式,为他提供恰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学会管理自己的症状,将天生的潜力发挥出来。
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们将一步步探讨:
* 如何构建科学可行的家庭行为管理策略,破解“作业拖拉”的难题?
* 如何理性看待药物治疗,应对可能的副作用?
* 如何成为孩子最强的后盾,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请您放下焦虑,从读懂这篇文章开始,和我们一起,用科学和爱,为孩子铺就一条更平稳的成长之路。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