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影片真真假假1

大银幕中的太空场景到底有多符合科学根据呢?让我们走进几部不同的太空影片了解一下。

绝地救援

从麦特.戴蒙( Matt Damon )饰演的马克.瓦特尼被独自困在火星上,只有善用自身的智慧才能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中存活。这部在2015年上映的电影改编自安迪.威尔( AndyWeir )的同名小说。为了让情节能顺利发展,威尔表示自己不得不大大地让步──让强风等级的风暴将瓦特尼困在火星上。然而,火星的大气实则相当稀薄,所产生的风几乎是微不足道,所以瓦特尼可能不会受其影响。此外,他在火星上的移动情况也和实际的不同,火星的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这样的行星上活动,看起来会像是跳来跳去,而非我们平常走路或跑步的样子。

尽管如此,这部片仍相当合乎科学根据。首先,利用轨道力学知识──采取具风险性的「引力弹弓效应」(又称重力助推)──来前往火星并重返地球是完全正确的。至于以火星土壤来种植马铃薯也或许可行,秘鲁的科学家就在2017年进行过模拟实验。火星上的「尘卷风」( dustdevil )也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至于片中的可充气式火星基地亦是NASA考虑采取的方式,但有人认为,若要因应火星上的低气压,基地的形状或许要更呈圆形。

安迪.威尔表示,他为《绝地救援》一书所做的研究影响了部分情节发展

阿波罗13号

《阿波罗13号》被公认为最棒的太空电影之一,它以刺激又精确的手法,重现了NASA命运多舛的惊险任务。但是片中的环节都正确无误吗?倒不尽然。这部电影的备受推崇之处在于:能正确呈现出从地面控制中心到宇宙飞船本身的所有设备。选角也大多与现实中的人物拥有相似之处。演员们甚至去上了物理课,以确保能迅速掌握剧本中的相关知识。

但片中仍有些小瑕疵,而最为人所知的也许就是「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这句台词。在任务期间,并未有人如此说过。由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吉姆.洛威尔( Jim Lovell )真正说的是:「休斯顿,我们这里出问题了。」此外,电影里误把月球背面称为「黑暗面」,月球背面并不黑暗,因此执行任务时不是一片黑暗是符合实际的。且片中NASA似乎要应付不少突发状况,但这些问题其实也已有标准的处理程序。尽管如此,与其他太空电影相比,本片已算颇符

合科学根据。

《阿波罗 13 号》描述了航天员如何处理飞船氧气罐爆炸的意外事故

地心引力

在2013年上映的电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珊卓.布拉克( Sandra Bullock )得在遭受太空垃圾袭击的地球轨道上求得一线生机。这部片在许多关键点都诠释地相当到位,尤其是技术层面。

片中对国际空间站( ISS )、哈勃太空望远镜,与联盟号宇宙飞船的描绘非常讲究。太空垃圾在轨道上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即「凯斯勒现象」)也相当写实。有些专家认为,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数量可能会变得相当惊人,因此片中的情节几乎成了无可避免的后果。

但本片最明显的谬误就是女主角能在哈伯太空望远镜、ISS和天宫一号空间站间来去自如。实际上,它们相距甚远,因此很难在这三者间进行移动。且片中描述近地轨道上的凯斯勒现象会导致通讯卫星故障,但该轨道的高度其实仅有数百公里,而通讯卫星则在距地球约35000多公里的轨道上运行。

在艾方索.柯朗的执导下,ISS看起来很棒,但可惜并非完全遵从科学依据

2001太空漫游

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所执导,而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广受推崇自是有其原因。在太空旅行的呈现上,本片极其地出色:从缓慢、安静和有点单调的太空旅程,到一些小细节(如与地球间的通讯延迟)皆然。此外,太空旅馆利用大型旋转结构来模拟重力的设定也很不错。电影中甚至预言了航空飞机时代的来临──尽管目前我们仍未能搭乘片中「泛美航空」( Pan Am,已于1991年倒闭)的太空飞机造访月球。至于片中具有人工智能的超级电脑HAL?想必只要和亚马逊语音助理Alexa或Google Home智慧型个人助理谈谈,就能知道科技是如何迅速赶上库布里克对未来的愿景。不过,还是希望人类的未来能免去电影中的杀戮和其他种种不幸。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韩文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 上海市天文学会理事

图文简介

太空电影在科学与戏剧间取舍。《绝地救援》《阿波罗13号》科学性较高,但仍有简化;《地心引力》场景真实但轨道设定有误;《2001太空漫游》则以惊人预见力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