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巴文化之传承篇:巴文化的现代回响,寻找活在方言、舞蹈与火锅里的巴人~

当土家山寨的摆手舞踏响大地,当重庆火锅蒸腾起麻辣鲜香,当一句地道的“盐巴”脱口而出,我们触摸到的,绝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活着的巴魂。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些鲜活的印记,走进巴文化生生不息的现代传承篇章~

土家文化

刻在身体里的古老巴魂

大量人类学、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有力论证了土家族与古代巴人之间密切的渊源关系,土家族文化堪称巴文化在当代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化石”。


摆手舞

土家族盛大的“舍巴日”(摆手节),核心便是气势恢宏的摆手舞。这绝非简单的娱乐,而是一部用身体语言书写的民族史诗。舞蹈中大量模拟农事的动作——如“单摆”(播种)、“双摆”(栽秧)、“撒种”“挽麻坨”等,生动再现了巴人及其后裔精耕细作的山地农耕生活。


图源|石柱农旅融合发展集团

傩戏

土家傩戏或称“傩愿戏”“梯玛神歌”,主持傩仪的核心人物“梯玛”(土家语,意为敬神的人),其沟通人神、驱邪纳吉的职能,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巴人“俱事鬼神”以及廪君化为白虎统领巴人的传说一脉相承。

傩戏中佩戴的狰狞面具,使用的特定法器,如八宝铜铃、司刀,以及吟唱的古朴腔调、讲述的创世神话与英雄传说,是一种通过戏剧仪式表达对自然敬畏、对祖先崇拜、对生命祈福的方式,是巴文化在现代土家人精神生活中的延续。


傩戏面具 图源|巫山博物馆

地域烙印

巴风渝韵里的生活密码

巴文化不仅流淌在土家族的血液里,更深深刻入了以重庆为核心的广袤巴地山川,渗透进当地民众方言、饮食与日常民俗的肌理之中,成为地域文化最鲜明的胎记。

方言

重庆及川东方言中,保留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词汇与表达,它们如同语言的活化石,无声诉说着巴文化的悠久。

最典型的莫过于“盐巴”一词。这绝非简单的倒装,一些盐业史与语言学研究指出:古代巴地(尤其是三峡地区)是重要的井盐产地。巴人因盐而兴,因盐立国。将“盐”称为“巴”,或在其后加上“巴”字(如“盐巴”),正是巴人及其后裔对本地所产之盐的一种强烈认同与自豪感的直接体现。这个小小的词汇,承载的是巴地先民开发盐业、利用盐利的辉煌历史记忆,至今仍在重庆人的日常对话中鲜活跳动。


图源|《巴盐传奇》纪录片截图

饮食

重庆火锅名扬天下,其灵魂在于那锅麻辣鲜香、包容沸腾的红汤。追根溯源,这种独特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巴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一是“尚滋味,好辛香”的古老传统。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明确记载巴地“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尚滋味,好辛香”。这种对浓烈味道的偏爱,历经千年沉淀,为后世麻辣口味的盛行埋下伏笔。

二是环境和地域性格的双重加持。作为两江交汇的重要水陆码头,这里历史上汇聚了众多船工、纤夫、商贩。巴人勇悍、直率、重义的地域性格,在这种流动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强化,而方便快捷、食材广泛(体现包容性)、味道浓烈刺激(驱寒祛湿、提振精神)的火锅,完美契合了码头劳作者的需求和巴人豪爽的性情,最终演变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美食符号。


图片由巴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

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

将巴文化的故事不断重新讲述

这条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

才能永远澎湃着生命的活力

滋养着巴山渝水

滋润着后世子孙




END.


资料来源:《土家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

《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民族出版社

《中国土家族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

《土家族文化史》,民族出版社

《三峡盐业考古研究》,重庆出版社

《四川方言与民俗》,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川菜史》,四川文艺出版社

《重庆市志·民俗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石柱农旅融合发展集团、巫山博物馆

《巴盐传奇》纪录片截图

火锅图片(由巴人博物馆工作人员提供)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简介

当土家山寨的摆手舞踏响大地,当重庆火锅蒸腾起麻辣鲜香,当一句地道的“盐巴”脱口而出,我们触摸到的,绝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活着的巴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