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固碳能力到底有多强?
湿地被称为“淡水之源”“地球之肾”,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重要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更重要的是,湿地有优越的固碳能力,是重要的“碳汇”。那么。湿地到底是怎样把“碳”吸收并储存起来的呢?
土壤微生物:能力出众的“捕碳者”
提到固碳,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捕获,合成为有机物进行储存的过程。其实,湿地更隐藏着神秘的“土壤碳库”——湿地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分解、转化与稳定作用促进土壤碳长期保存,少数自养微生物和藻类更是可以直接固定CO2。
研究表明,天然湿地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中20%-30%的土壤有机碳,小小的微生物们在固碳过程中功不可没!湿地生态系统往往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土壤环境,不仅富含其他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变形菌、拟杆菌等微生物,也有在淹水土壤中大量繁殖的厌氧菌和藻类伴生菌,使得形成高物种多样性的微生物群落。
与高等植物和某些能够“单打独斗”的自养微生物不同,土壤微生物的固碳能力可以通过多个物种的通力合作实现。它们的某些代谢产物可以从细胞中扩散到环境中,再被周围其他微生物摄取利用,某些微生物还会向环境中分泌一些可以催化化学反应的酶,直接对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利用和改造。这些微妙的机制使湿地中的土壤微生物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群落协作提高有机碳的生成和稳定效率。
湿地垦殖,会影响碳汇功能吗?
这种精妙的合作模式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途径,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一旦这个微生物“联盟”被破坏,湿地的固碳能力会大打折扣吗?研究者对开垦后的湿地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开垦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变快,丰度提升,但固碳能力反而下降了。
这源于微生物的“收支平衡”:如果我们把微生物的固碳能力看作是“挣钱”的过程,那么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可或缺的“花钱”过程。微生物表现出的“固碳”,其实是单位时间内挣钱多于花钱,因此整体存款表现为增加的过程。而当湿地被开垦后,微生物生长变快,需要“花钱”的消费也必然变多。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降低,类似于花钱变得大手大脚,最终“存款”增长变慢甚至消耗殆尽。因此,保护湿地对于增强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
城市小微湿地:固碳新势力?
城市中与人类相伴的小型湿地虽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富营养化程度高,却可能具备独特固碳能力。
研究显示,与内陆自然湿地相比城市湿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类发生了变化,与植物伴生的微生物丰度降低,但是与藻类伴生的微生物丰度增加。这可能与城市湿地富营养化程度高、藻类含量较高相关。在不同类型的城市湿地中,河流等具有流动水源的小型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程度更高,说明水体的更新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有利。对城市湿地中的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后发现,城市湿地宏基因组编码的固碳途径完整度超过70%,这个数值在天然湿地和城市湿地中的差别不大,说明驱动碳循环对于湿地存续很重要,因此在宏基因组上表现保守。
城市湿地微生物在固碳方面存在丰富的物种储备,包含丰富的固碳途径,这说明城市湿地完全具备高效固碳基础。但考虑到土壤pH值、温度和人类干扰都可能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造成影响,城市湿地的实际固碳能力波动较大,要想真的让它们发挥固碳作用,日常管理和定期修复是不可缺少的。若是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生微妙的变化,导致CH4等气体排放增加,城市小微湿地也可能从净汇变为净源,无法起到固碳作用。
但惊喜的是,城市湿地中具有降解环境污染物(甲苯、三氯乙烯)的微生物占比高于自然湿地,说明城市湿地能根据人类干扰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修复。
城市湿地不仅具备固碳能力,还发展出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特殊固碳能力。随着生态文明推进,城市小微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正逐步落实,融入人类生活,绿色城市、绿色发展已经从梦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 Zhao, Y., Liu, C., Kang, E. et al.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underpin contrasting enzymatic responses to wetland drainage. Nat. Clim. Chang. (2024).
[2] Wang N , Li K , Yuan F ,et al.Faster cycling but lower efficiency: A microbial metabolic perspective on carbon loss after wetland conversion to cropland[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24:189.
[3] 李金帅,郝天象,杨萌,等.中国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增汇途径[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54(08):2478-2495.
[4] 翟夏杰,崔丽娟,李伟,等.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24,45(06):1-8.
[5] Yu F, Zhang W, Hou X, Li Y, Tong J. How nutrient loads influence microbial-derived carbon accumulation in wetlands: A new insight from microbial metabolic investment strategies. Environ Res. 2023 Jan 15;217:114981.
[6] 陆章欣,严飞扬,吴酬飞,等.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基因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25,45(01):235-243+275.
[7] 汪银梅,张猛,曹文平.双碳背景下人工湿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8(04):81-87.
[8]林明海,胡连信,郝丽萍,等.小型城市湿地微生物组及其固碳基因潜力分析[J].生物工程学报,2025,41(06):2415-2431.
作者:何一文 清华大学本硕,中学教师
审核:李旭 中国科协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图片及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