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上沉睡的秘密:全身麻醉如何 让大脑“安全待机”?

作者:任 远 北京丰台医院 主治医师

          毛 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刘思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审核:谭 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生,我全麻后会不会变傻?”在麻醉门诊,68岁的张阿姨紧张地攥着检查单。这是麻醉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经典问题。今天,让我们用最通俗的方式揭开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对认知功能带来的潜在不良影响。

一、全麻不是沉睡,是精准的“意识暂停”

全身麻醉是指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全身暂时性地失去感觉,从而消除手术时的疼痛,是一种可逆性的意识丧失[1]。与大众认知不同,全麻并非简单“沉睡”,而是通过药物精准调控大脑实现“意识暂停”。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全麻的第一步就是关闭意识开关[1]。麻醉药物通过抑制大脑皮质功能来切断意识传输通道,类似于把手机调至飞行模式。第二步是打开痛觉防火墙。即使手术刀划开皮肤,疼痛信号也会被拦截在传输途中。最后一步是启用记忆清除器,暂时关闭海马体的存储功能,避免术中信息被记忆(图1)。


图1 全身麻醉对大脑的三步调控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现代手术室中,我们通过麻醉机控制麻醉气体的吸入来实现大脑精准调控[2]。例如,七氟烷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像水蒸气般溶解在血液中,随血液循环穿透血脑屏障,作用于大脑皮质和脑干,逐步关闭意识开关。与吸入性麻醉相比,静脉麻醉是实现更快意识暂停的麻醉方法[3]。例如,丙泊酚可在15秒左右就能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现代麻醉已告别单一药物时代,通过根据手术类型调配药物组合,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和减少副作用。

虽然睡眠是临床环境中对于全麻最常见的隐喻,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4]。正常的睡眠会广泛抑制皮层兴奋性,而麻醉却倾向性地影响前额叶皮层的兴奋性(图2)。在睡眠过程中,丘脑和前额叶皮层之间会保持脑电同步性,有利于记忆巩固,形成完美的回忆录;而麻醉则会影响丘脑和皮层之间的同步性信息传递,在拦截丘脑传递的痛觉信息的同时,也阻止术中对身体伤害性的记忆被保留。相比于睡眠具有身体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积极作用,麻醉却存在很多潜在的副作用。

图2 全身麻醉与沉睡的差异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全麻后的认知迷雾,是大脑的“系统错乱”

当大脑的意识开关重新打开后,可能出现“系统重启后加载混乱”的问题(图3)。据报道,约22%的老年患者麻醉苏醒后会出现谵妄症状,例如将输液管误认为蛇、坚信自己不在医院、胡言乱语等。相比短暂谵妄,部分75岁以上或者术前已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还可能出现持续的大脑“系统降级”,表现为术后3个月仍记不住新学的菜谱、算不清简单账目、反应速度明显变慢等[5-6]。


图3 全身麻醉后的认知迷雾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系统错乱”的主要原因与麻醉药物残留及术中创伤后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部分麻醉药物代谢至少需要24小时,这些残留药物如同电脑后台未关闭的程序,继续影响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类似电路板焊点脱落。麻醉药物本身虽然不杀死脑细胞,但可能通过上述改变干扰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效率[7]。虽然麻醉药物主要影响一些特定脑区,但是其残留效应如同系统盘中的残留文件,降低整体运行速度,最终影响大脑高效信息传输,导致出现认知的迷雾(图4 A)。

此外,挥发性麻醉药物的使用和麻醉持续时间也是导致“系统错乱”的危险因素。相比异氟醚等吸入性麻醉,异丙酚全静脉麻醉可降低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并减少患者血浆中的炎性细胞因子。这可能是因为吸入性麻醉药物造成β-淀粉样蛋白(Aβ)等毒性蛋白被更多地分泌到细胞外间隙;并降低细胞外组织间液对于Aβ的清除能力[8]。最终逐渐导致淀粉样蛋白沉积,诱发阿尔茨海默病(图4 B)。


图4 大脑“系统错乱”的原因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维护认知功能,现代麻醉筑起安全防线

现代麻醉通过术前筛查、术中监护和术后管理等多重防线,确保患者安全并降低术后认知障碍风险(图5)。通过优先选用右美托咪定等新型药物,严密监测以预防术中缺氧等情况的发生,术后家属陪伴,提供ω-3脂肪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更好的认知功能[9-10]。


图5 现代麻醉筑起认知功能的安全防线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在了解全麻的基本原理和这些安全保障措施后,“全麻‘杀死’脑细胞让人变傻”等谣言不攻自破。实际上,全麻只是暂时中断脑内连接,按下意识暂停键而已。95%的麻醉后认知障碍在3个月内可逆,真正遗留损伤的比例不足1%。若您或家人术后出现意识混乱,请记住这就像手机重启时的短暂卡顿。保持环境安静、陪伴者持续引导、配合医生调整药物,大多数患者24~72小时就能恢复正常“系统运行”。

当无影灯亮起,麻醉医生不仅是生命的守护者,更是大脑的“临时管理员”。他们用药物编织出一张精密的安全网,让患者在无知无觉中穿越手术风暴。理解这些原理,不仅能消除恐惧,更能帮助我们共同守护珍贵的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Radkowski, P., Oniszczuk, H., Fadrowska-Szleper, M., & Onichimowski, D. (2024). Decoding the Neurological Sequelae of General Anesthesia: A Review.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30, e942740.

[2] Li, R., Zhang, Y., Zhu, Q., Wu, Y., & Song, W. (2023). The role of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Fundamental research, 4(4), 797–805.

[3] Radkowski, P., Oniszczuk, H., Fadrowska-Szleper, M., & Onichimowski, D. (2024). Decoding the Neurological Sequelae of General Anesthesia: A Review.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 inter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 30, e942740.

[4] Li, R., Zhang, Y., Zhu, Q., Wu, Y., & Song, W. (2023). The role of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Fundamental research, 4(4), 797–805.

[5] Ramirez, M. F., & Gan, T. J. (2023).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versus inhalation anesthesia: how do outcomes compare?.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36(4), 399–406.

[6] Guo, L. Y., Kaustov, L., Brenna, C. T. A., Patel, V., Zhang, C., Choi, S., Halpern, S., Wang, D. S., & Orser, B. A. (2023). Cognitive deficits after general anaesthesia in animal models: a scoping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30(2), e351–e360.

[7] Mashour G. A. (2024). Anesthesia and the neurobiology of consciousness. Neuron, 112(10), 1553–1567.

[8] Zhao, G., Han, H., Yang, J., Sun, M., Cui, D., Li, Y., Gao, Y., & Zou, J. (2020). Brain interstitial fluid drainage and extracellular space affected by inhalational isoflurane: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venous sedative dexmedetomidine and pentobarbital sodium.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63(9), 1363–1379.

[9] 孙龙, 段宏伟. (2016). 全身麻醉药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医学, 23(3): 392-395.

[10] 郑腾,马涛,高灿. (2017). 全身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 48(04):279-282.

图文简介

“医生,我全麻后会不会变傻?”在麻醉门诊,68岁的张阿姨紧张地攥着检查单。这是麻醉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经典问题。今天,让我们用最通俗的方式揭开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的神秘面纱,了解它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