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别让“烧心反酸”成了生活里的“隐形困扰”

作者:李腾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审核:曹杰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 主任医师 安徽省全科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副会长 安徽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现代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三餐不规律,经常深夜进食,饱餐一顿后惬意地躺在沙发上……突然间胃里风起云涌,打嗝、反酸、烧心接踵而来。不少人把这些症状当成生理现象,殊不知这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表现。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种疾病。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1. 胃食管反流病是什么?

胃与食管的“守门人”:正常情况下,胃和食管之间有一扇“门”,叫作下食管括约肌。它负责开关调控,防止胃里的酸和食物反流回食管。当这扇“门”运作正常时,食物和胃酸会被牢牢锁在胃里,不会伤害食管。

关不严的“门”:当下食管括约肌关闭不严时,胃酸会趁机反流进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吞咽不适感。如果胃酸进一步反流到咽喉,可能导致咽喉烧灼感,甚至进入气管,引发反复咳嗽或哮喘。长期的胃酸反流还可能导致食管炎、食管狭窄,严重时甚至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2. 什么原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

饮食不当:长期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吃过烫的食物,会刺激食管黏膜,损伤其表面的保护屏障,诱发反流。高脂饮食可增加胃酸分泌,若同时存在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则易发生反流。

精神压力:长期处于紧绷、焦虑状态,也是诱发反流的重要因素。

疾病因素:肥胖、妊娠或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括约肌功能受损。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部分抗组胺药、镇静剂)可能松弛下食管括约肌。

3. 胃食管反流有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主要是反酸(感觉有酸水或食物往上涌)和烧心(胸骨后或心窝处灼热感,类似吃辣椒后的感觉)。

非典型症状:胸痛、上腹部疼痛、恶心。约30%的患者表现为消化系统以外症状,如反流性咳嗽、反流性哮喘及反流性咽喉炎等,容易被误诊。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 哪些人更易患胃食管反流?

高龄人群:50~70岁是发病高峰期,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肥胖人群:体重越大,腹腔压力越高,易超过括约肌压力导致反流。

生活习惯不佳者:

大量饮酒可使下食管括约肌突然松弛,诱发反流。

吃得过饱,胃容积大、排空慢,易发生反流。

吸烟、嗜好辛辣刺激食物、甜食、高脂食物者风险更高。

5. 如何诊断胃食管反流?

(1) 胃镜检查:建议有反酸、烧心症状者首选胃镜检查。一方面,可明确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狭窄、胃炎等;评估食管-胃连接部结构是否异常(如食管裂孔疝)。另一方面,若发现异常,可通过活检早期发现肿瘤等病变。

(2)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用于检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蠕动功能等,评估食管动力状况,辅助诊断。

6. 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1) 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

肥胖者适当减重以减轻腹腔压力。

睡觉时抬高床头15~30度,利用重力减少反流。

戒烟、限酒。

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尤其夜宵),让胃肠道充分休息。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 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主要治疗药物。通常每日1~2次,餐前30分钟服用效果更佳,标准疗程为8周。

病情顽固者需长期维持治疗,或选用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等新型药物,以减少复发。

(3) 手术治疗: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可考虑抗反流手术(如胃底折叠术)。

7. 日常生活中如何缓解症状?

(1) 饮食调整:每餐七分饱,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油炸、高脂、甜食、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食物;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易消化蛋白质、新鲜蔬菜水果)。

(2) 进食习惯:睡前3小时不进食;细嚼慢咽;饭后散步10~15分钟助消化。

(3) 睡觉姿势:抬高床头,采取左侧卧位有助于减少反流。

遵循以上建议,可有效减少反流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至消化内科就诊,寻求专业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虽通常不危及生命,却足以让人反复不适、身心疲惫。但别担心,只要配合规范的药物治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好心态,症状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给自己多一点耐心,也给生活多一点轻松,你会发现,身体的这些“小抗议”其实是可以化解的。

图文简介

现代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三餐不规律,经常深夜进食,饱餐一顿后惬意地躺在沙发上……突然间胃里风起云涌,打嗝、反酸、烧心接踵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