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里“种太阳”:喀斯特山地如何长出光伏?

2025年9月,华电(贵州)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郭少臣在2025科普中国说·贵州场带来演讲《石缝里“种太阳”:喀斯特山地如何长出光伏?》。

以下是谈竹奎的演讲节选:

石缝里“种太阳”,这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国家能源转型战略需求下,在喀斯特复杂地貌中探索清洁能源的一种真实实践。作为电力人,我们在大山之间“贴瓷砖”,在石缝之间建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电力,让能源绿色发展有了新的可能。


(图片来源于郭少臣PPT)

阳光变电的“魔法”

光伏发电本质上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硅片,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硅在地壳中极为丰富,开采非常方便。要想做成电池片,硅需经过提炼,达到99.9999%的纯度,这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极致。

目前在全球,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先进的硅料电池片、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全世界排名前五的电池片生产厂家都是中国企业。

光照射到电池片上时会触发光电效应,电子和空穴的分离形成电势差,从而产生电流。电流经过逆变器转化为交流电,通往变压器升高电压,再接入电网,再进入电网,完成从阳光到电能的奇妙接力。这就是所谓的“阳光变电的魔法”。

光伏系统有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独立运行的离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控制器和蓄电池组成,广泛用于边防哨所和野外基站。第二类是并网的集中式光伏发电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光伏发电站”,是绿色电力的主力军。第三类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俗称“屋顶光伏”,既能自发自用,又能把余电卖给电网。

相比火电,光伏发电能源取之不尽,过程清洁安全,布置灵活简便。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在量产的硅片光电转换效率集中22%左右,要收集足够的阳光,就需要铺设足够多的光伏组件,占用相对较大的土地面积。二是受天气影响较大,没有阳光就难以发电。三是把硅提纯的过程容易产生环境污染,不过随着技术升级和环保的投入,已经有了有效的控制措施。

最后,光伏组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它本身是有使用寿命和衰减周期的,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更换和废旧物资的回收。

贵州电力能源“变身记”

光伏发展的背景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加剧,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共识。我国提出“3060”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是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实现双碳的路径之一就是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视线拉回贵州,我们能更清楚地感受到能源转型的力量。2000年时,贵州能源结构高度依赖煤炭,煤炭消费占比超过70%,主要靠火电,装机容量不足300万千瓦。

那时水电刚刚起步,但凭借资源优势,贵州已经开启“西电东送”。2020年情况有了初步变化,贵州水电崛起,乌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等流域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装机容量大幅提升。到2020年,贵州电力装机总量突破60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了1637万千瓦,比重明显增加。

近几年,随着光伏和风电加快布局,煤电占比逐渐下降,贵州的能源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贵州省能源已完成华丽的转身,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水电,装机比已经超过了60%,新能源装机突破2800万千瓦,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

给大山“贴瓷砖”,让“石缝生金”

在喀斯特地貌中发展光伏并不容易。贵州山地多、土地资源有限,修建电站相当于在石缝中“贴瓷砖”,把光伏板紧密排列在山坡和石缝间。项目分布分散,建设规模也很难像西北省区那么大。

贵州的光伏项目还要克服山体坡度大、土层薄、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高等挑战。位置偏远的地方,设备需要无人机吊运、骡马车驮运,甚至由工人击鼓传花一样,把建材组件传递到山顶。

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光伏电站正创造出“石缝生金”的奇迹。北盘江董箐水电站通过水电与光伏的互补运行,白天光伏发电,夜晚水电接力,实现了昼夜不停的清洁能源供应。

在威宁玉龙山,昔日寸草难生的石漠化山地,如今铺满了光伏方阵,不仅带来了稳定的绿色电力,还为当地创造了就业与税收。我们还捐建了取水站,解决了百余户村民的饮水难题,让不毛之地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这些案例背后,是贵州新能源产业的集体努力。

贵州曾被质疑“天无三日晴,做不了光伏”,如今实践证明,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并不是障碍,而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清洁能源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正因为坚持与探索,才让荒山化为能源宝库,让绿色点亮贵州的未来。

策划制作

演讲人丨郭少臣 华电(贵州)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责编丨艾静

审校丨徐来、林林

图文简介

石缝里“种太阳”:喀斯特山地如何长出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