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家禽深秋养殖挑战

      抓好抗冷应激、营养强化与疫病防控

  深秋时节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常超过10℃,加之阴雨潮湿,家禽易陷入“冷应激—免疫力下降—病原侵袭”的恶性循环,养殖户应科学应对,保障养殖效益。

  一、平衡温湿度,防控冷应激

  加强保温管理。深秋夜间温度常低于10℃,可结合实际情况选用热风炉、保温灯或用塑料布封堵鸡舍缝隙,蛋鸡的舍温维持在13~18℃,肉鸡的舍温维持在15~20℃。注意避免局部高温导致通风不良,同时防范穿堂风和夜间贼风,防止鸡群受凉。

  控制舍内湿度。南方山区湿度常高于80%,应每日清理潮湿垫料,保持垫料厚度为5~10厘米,并合理使用生石灰或除湿机降低地面湿度,防止氨气浓度上升。白天在家禽放养或离舍时及时开窗通风;圈养情况下每小时换气1~2次。夜间温度较低时切换至最小通风模式,并调控风量,确保氧气充足。

  二、增强机体抗逆力,满足代谢需求

  调整饲料组成。在饲料中添加1%~2%的玉米、豆粕或植物油,以补充低温引起的能量消耗。每吨饲料中补充200克维生素C、50克维生素E及适量电解多维,缓解氧化应激。适当提高钙磷比例至2∶1,预防笼养蛋鸡夜间瘫痪。

  优化饲喂方式。采用“少量多次”投喂,每日4~5次,避免饲料残留霉变。条件允许时,可在夜间补饲1次能量饲料,增强家禽抗寒能力。

  三、落实生物安全,阻断疫病传播

  强化疫病防控。严格执行免疫计划,重点做好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及鸡痘等疫病的疫苗接种,确保抗体水平达标。加强日常药物预防,尤其关注呼吸道疾病。发现家禽出现咳嗽、啰音等症状应及时隔离,轻症可使用阿莫西林配合甘草制剂,重症选用氟苯尼考、替米考星与甘草联合用药,连续饮水投药3~5天。

  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全场定期开展消毒,一般每半月使用戊二醛、漂白粉等药物进行全面消杀1次。舍内带禽消毒宜选用过硫酸氢钾、聚维酮碘等低刺激药物,每月1次,注意轮换使用不同消毒剂。场区入口消毒池常用3%氢氧化钠溶液,并定期更换。人员进出严格执行“更衣—消毒—风淋”流程。病死禽须焚烧并深埋处理。同时,在通风口加装防鸟网,场内外设置毒饵站,每周投药灭鼠,防范外来动物侵入。

图文简介

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全场定期开展消毒,一般每半月使用戊二醛、漂白粉等药物进行全面消杀1次。舍内带禽消毒宜选用过硫酸氢钾、聚维酮碘等低刺激药物,每月1次,注意轮换使用不同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