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风茂检查设备,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受访者供图
在经纬智能公司锭子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当 “刚加工的零件尺寸短了” 的焦急呼喊响起时,一个身影迅速来到设备旁 —— 他就是弹锭轴班班长闫风茂。短短几分钟,他便找出问题根源:毛坯表面清洁度差导致夹紧装置压力不稳,进而影响送料长度。一番维保调试后,零件尺寸精准达标。这个看似平常的 “救场” 场景,藏着一位资深科技工作者 30 余年积累的专业智慧,更揭开了锭子生产领域 “提质增效” 的神秘面纱。
从 “废品率” 到 “精品率”:CT20 设备的技术突围
锭子是纺织机械的核心部件,而弹锭轴班负责生产的弹性管、锭底、轴承座,正是锭子的 “三大心脏零件”。其中,CT20 设备是一次成型的关键,它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产品质量。2023 年初,CT20 设备的废品率一度达到 3%,这意味着每生产 100 个零件,就有 3 个因精度不达标被淘汰,不仅浪费原材料,更拖慢生产进度。
闫风茂没有简单归咎于 “设备老旧” 或 “操作失误”,而是带着团队开启了 “技术溯源”。他发现,刀具磨损是影响精度的关键变量 —— 刀具使用时间越长,磨损程度越高,加工出的零件尺寸偏差就越大。传统 “凭经验换刀” 的方式,要么过早更换造成浪费,要么过晚更换导致废品率上升。
于是,一个 “定量换刀 + 数据归零” 的创新方案应运而生。首先,通过反复测试,闫风茂确定了 “300 件换刀” 的黄金标准:既能保证前 300 件零件的精度,又能让换下的刀片在粗加工设备上 “二次利用”,刀具成本直接降低近 40%。更关键的是,他提出 “磨耗数据对标归零” 机制 —— 每次换刀时,详细记录刀具的磨损数据,换刀后立即将设备参数恢复到 “初始标准值”,就像给设备 “校准生物钟”。
这个看似简单的 “小举措”,却实现了 “大突破”:CT20 设备的废品率从 3% 稳步降至 1.5%,相当于每月减少近 2000 个废品零件。在大批量生产中,这不仅意味着原材料的节约,更让产品品质有了 “稳定器”—— 每一个从 CT20 设备下线的零件,都能精准匹配图纸要求。
从 “单能工” 到 “多面手”:破解多品种生产难题
走进弹锭轴班的车间,你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同一台设备,上午可能在加工弹性管,下午就切换到锭底生产;同一位工人,既能操作车床,又能调试磨床。这背后,是闫风茂应对 “多品种生产” 的智慧。
弹锭轴班每月要生产近 20 个不同品种的零件,这些零件工序不同、精度要求各异,就像 “每天要做 20 道不同的菜”,如何让 “厨房” 高效运转?闫风茂打破了 “一人一岗、一班一序” 的传统模式,推出了 “跨工序带班制”:班组骨干不再固定负责某一道工序,而是每天跨两个班次,随时协调生产。比如,上午粗加工工序紧张时,骨干就去支援粗加工;下午精加工人手不足时,又能及时补位。
为了让更多工人具备 “跨岗能力”,闫风茂设计了 “阶梯式培训计划”:先通过理论教学讲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再通过 “师带徒” 进行实操训练,最后通过 “岗位考核” 确认独立操作能力。如今,班组 60% 以上的职工能独立操作 2-3 个工序,成为名副其实的 “多能工”。
这种灵活的生产模式,让班组应对 “多品种切换” 时游刃有余。比如,当某批轴承座订单紧急时,闫风茂可以迅速调配会操作轴承座加工设备的工人集中生产,同时安排其他工人继续完成弹性管的常规订单,避免了 “一道工序卡壳,整个生产线停摆” 的问题。2023 年,在他的带领下,班组 3 种核心零件总计完成 857.05 万套,人均生产率提升 3%,相当于每个工人每年多完成近 1000 套零件的生产任务。
从 “小改善” 到 “大效益”:人人都是创新者
“降本增效不是老板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这是闫风茂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车间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都藏着 “创新的机会”。于是,他在班组推行 “自主改善激励机制”—— 只要职工提出的建议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就给予现金奖励;同时,将改善成果与岗位责任挂钩,让每个人都成为 “生产优化的参与者”。
在这种氛围下,班组里的 “金点子” 层出不穷:有人提出给设备加装防尘罩,减少灰尘对零件精度的影响;有人建议优化零件摆放顺序,缩短取料时间…… 一年下来,班组人均自主改善项目达到 5.14 项,相当于每个人都贡献了 5 个以上的 “小创新”。
闫风茂自己的创新项目更是 “立竿见影”。弹性管精磨外圆工序,原本需要 10 秒才能加工一个零件,他通过研究无心磨床的加工程序,发现可以通过调整砂轮转速和送料速度,减少零件在设备中的 “停留时间”。经过反复调试,加工节拍从 10 秒缩短到 8 秒,看似只减少了 2 秒,却让产能提升了 20%—— 原来每小时能加工 360 个零件,现在能加工 432 个,每天按 8 小时工作制计算,可多生产 576 个零件。
这些 “小改善” 汇聚成 “大效益”:2023 年,班组通过自主改善项目,累计降低成本超 50 万元,产能提升近 15%。更重要的是,它让 “创新” 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概念,而是每个工人都能参与的 “日常实践”—— 只要肯观察、肯琢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创新。
匠心背后的 “温度”
在闫风茂的车间里,不仅有精准的设备、高效的生产,更有 “以人为本” 的温度。谁家里有困难,他第一时间组织帮扶;谁在工作中遇到瓶颈,他耐心指导。这种 “友爱和谐” 的班组文化,让 30 余名职工像 “一家人” 一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从解决一个零件的尺寸偏差,到推动整个班组的技术升级;从培养一名 “多能工”,到打造一支高效团队,闫风茂用 30 余年的坚守,诠释了 “科技工作者” 的真谛 —— 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勇于创新的担当,以及扎根一线的情怀。
在纺织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正是无数个像闫风茂这样的 “匠心守护者”,用一个个 “小创新” 积累成 “大突破”,用一个个 “平凡岗位” 筑牢 “产业根基”,书写着属于中国产业工人的 “不平凡” 故事。
作者:张普 山西省科普服务中心
注:本文所引用图片,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转载与使用。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