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智造2- 什么是“智慧城市”?AI如何让城市更聪明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王静远,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和经管学院。我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管理。

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比如,我们上下班时使用手机导航,能够实时看到哪里堵车,避开拥堵路线;再比如,家门口的垃圾桶装上了传感器,垃圾满了系统会自动提醒环卫工人来清运;还有现在很多政务服务都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在线完成,像是办理户口迁移、申请营业执照、缴纳社保等,能够实现“最多跑一次”。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物联网数据感知、大数据实时分析、人工智能智慧决策来提升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严格意义上讲,智慧城市并不是某一项单一的技术,甚至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生活服务深度融合的结果,是推动城市向更高效、更宜居、更便捷方向发展的全新模式。

智慧城市都用了哪些前沿技术?

智慧城市要用到很多前沿技术。我们常说建设“智慧城市”是一场高新技术的“总动员”。 物联网、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都在智慧城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如果我们把城市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智慧城市的各项技术就是要打造的城市这具身体的“神经系统”和“认知中枢”。首先是物联网技术,它就像我们人体的神经末梢。城市里的传感器、摄像头、智能设备布满大街小巷,时刻在感知温度、湿度、车流、人流、电力、水压等各类信息,让我们的城市对身体的运行状态“有知觉”。

然后是5G通信网络,它就像是神经主干,把这些无处不在的感知终端采集到的数据快速而稳定地传输到后台,也就是我们的“城市大脑”。接下来就是大数据技术,它负责存储、管理、分析城市运行的海量数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大脑的“记忆系统”——有了这些数据沉淀,城市才能对自身有“认知”和“理解”。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城市的“智慧”。AI就像大脑的“思维中枢”,通过对数据建模、趋势预测、自动优化等功能,帮助城市实现智能调度、科学决策。

所以说,智慧城市真正的核心不仅是我们是否有高新技术,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是不是像一个完整的“身体系统”那样协同运行——感知、传输、记忆、思考、反应,环环相扣。

智慧城市中的人工智能技术有哪些独特之处?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工智能技术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与传统场景相比,智慧城市的应用规模更宏大、场景更复杂,因此对AI技术提出了更高、更独特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些特点:数据、算力和算法。

首先是数据。当下主流的人工智能都属于“数据驱动型AI”,模型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丰富性。而在智慧城市中,AI要处理的数据类型远比普通应用场景更复杂。除了常见的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数据外,还包括像车辆的时空轨迹、传感器采集的时间序列、环境监测数据、能源消耗信息等异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类型繁多、来源广泛,而且格式标准不统一,时效性要求高,对AI系统的感知和融合能力提出了极大挑战。同时,这也体现了城市级AI的独特能力与价值。

其次是算力。智慧城市管理强调“秒级响应、分钟决策”,这背后对AI的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每天,城市都会产生海量的高清视频流、传感器数据和运行状态信息。AI模型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识别、分析、推理和反馈,就必须依赖超强算力平台的支持。例如,最近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亮相的华为昇腾384节点“算力核弹”,就被视为未来城市大脑中的关键“数据处理神器”。

最后是算法。现实世界远比实验室复杂,AI模型在真实城市场景中需要具备很强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比如,自动识别井盖缺失的模型,在晴天表现良好,但在夜间、雨天或者出现遮挡时识别准确率就会大幅下降。这样的情况在城市治理中非常常见,要求AI算法不仅能应对理想状态,更要在复杂、多变、不确定的环境中依然稳定可靠。因此,提高模型的适应力,是智慧城市AI落地的关键难题,也是当前技术攻关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从海量异构数据的处理,到实时智能决策,再到高泛化算法的演进,AI正在深刻塑造着未来城市的运行逻辑与治理方式。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人民日报

审核:贾宁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

本期节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和经管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静远,讲述了“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出品: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