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王静远,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和经管学院。我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管理。
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管理中都有哪些应用?
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它已经深入到了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下面我可以用几个典型场景来解释一下。
比如说在交通治理方面,AI可以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识别车流、人流,并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接下来某个路口是否会拥堵。系统可以自动优化红绿灯配时,或者引导车辆绕行,从而提升通行效率。案例:杭州的“城市大脑”就使用AI调度交通信号灯,高峰时段主干道车速提升10%以上。
AI还能帮助政府更高效地进行市政管理。比如通过图像识别,系统可以自动发现城市中的违章建筑、占道经营、垃圾堆放等问题,自动推送给相关部门处置。以前这些问题靠人力巡查,效率低、盲区多,现在可以“机器看城市”,实现全天候覆盖。案例:上海部分街道用AI识别井盖缺失、墙体脱落等城市安全隐患,响应时间从过去几小时压缩到几分钟。
此外,人工智能客服系统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政务大厅、线上政务服务平台等场景。它具备自然语言识别与理解能力,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群众的问题,并给予及时、清晰的答复,甚至可以自动办理部分标准化业务,节省了群众办事的等待时间,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智慧政务和新技术应用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未来的城市管理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了呢?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也是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确实,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智能交通、数字政务到城市安防、环境监测,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使在高度智能化的未来城市,城市管理依然离不开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第一,人工智能是工具,不是决策者。AI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发现规律、优化流程、自动调度,确实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的智能是“计算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它缺乏价值取舍的能力,不具备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拿城市规划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空间布局问题,更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不同群体的利益平衡等一系列深层次议题。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综合考虑公众意见、长期发展目标以及潜在的社会影响。而这些,恰恰是AI难以胜任的。
第二,城市管理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协作工作。它不仅涉及系统运行,更需要组织协调、公众沟通和现场调度等多方面配合。以突发事件为例,比如自然灾害或公共安全事故,AI可以迅速提供数据支持和预案建议,但现场的调度指挥、资源协调、公众沟通和情绪疏导等环节,仍然离不开具备判断力和经验的管理者。技术可以提升响应效率,但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动员和公共信任,仍需依靠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三,我们面临的不是“无人化”,而是“人机协同”。未来城市管理的核心趋势是“人+AI”的协同治理。AI将成为城市治理的强大助手,帮助我们洞察问题、预测风险、优化决策。但最终的制度设计、监督执行和公共服务,仍然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参与。这也意味着,城市管理的岗位会发生结构性变化:一些重复性工作可能减少,但新的岗位会大量出现,比如算法监督官、城市数据治理师、数字社会协调员等。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智能,但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治理智慧。未来城市将更依赖人机协同而不是“无人管理”。我们要做的不是担心被取代,而是学习如何与技术共生,提升我们的决策能力和服务能力,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正、智慧的城市治理体系。
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广泛会带来哪些风险和挑战?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固然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公共服务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风险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压力加大。智慧城市的运行依赖于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共享,其中不乏涉及市民个人信息、公共安全等敏感内容。如果数据管理不当,极易引发信息泄露、滥用甚至网络攻击等问题,对公众信任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第二,算法偏见可能带来不公平治理。AI系统的训练依赖既有数据,而这些数据本身可能包含偏见或不完整性。如果不加干预,AI可能强化既有的社会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不公、政策执行误判,甚至影响到城市治理的公平性与合法性。
第三,技术依赖可能削弱应急应变能力。在高度自动化的城市系统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使管理者在突发情况下缺乏主动应对能力。一旦系统发生故障或遭遇“黑天鹅”事件,人类能否迅速接管并妥善应对,是智慧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考验。
因此,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城市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技术治理与制度建设,强化法律法规、伦理规范、监督机制与公众教育,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可信、可控发展。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人民日报
审核:贾宁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