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南京市浦口区的汤泉农场,2000亩示范田里稻浪鎏金、穗影摇曳、稻香扑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有机肥和土壤微生物研究团队负责人沈其荣教授踏着田埂,俯身金黄的稻海间,指尖轻抚稻叶,仔细查看水稻长势,示范田水稻在基质育苗时全部使用了促根型哈茨木霉菌剂。
站在汤泉农场金色稻海中,汤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书记樊丛丛满怀信心:“今年我们在育苗时基质中添加了木霉菌,每亩水稻田成本仅多花了3元,可以看到水稻植株茎秆格外粗壮,预计亩产750公斤左右,至少增产7%—8%,2000亩水稻田仅就育苗基质添加木霉菌这项技术就多赚了30万元。”
2023年开始,沈其荣院士团队就在南京浦口区的兰花塘、汤泉农场、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示范田开展哈茨木霉菌大田示范试验。作为精心筛选的功能菌株,木霉菌株NJAU4742可谓“身怀绝技”,不仅生物量大、根表定殖能力强,更拥有丰富多样且含量高的次生代谢产物。
走进马涛种植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稻田如棋盘般整齐铺展,道路两边施用与未施用哈茨木霉菌剂的田块对比非常显著。
“看,施用哈茨木霉菌的土壤耕层厚、根系十分发达。”专家团队的刘红军下田取样时,为拔起一株水稻,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他双手紧握稻秆,身体后仰,一番较劲后,才将带着一大坨盘根错节泥土的稻株“请”出了地面。
“根系发达是作物健壮生长的基础,看这两组田块,未施木霉菌的稻株平均有效穗数为15—18个/穴,而施木霉菌的稻株普遍能达到25—26个/穴,这块田预计产量会很高,届时来实际测产。”沈其荣指着田块介绍。
自2007年开始,沈其荣便带领团队潜心攻关。他们筛选到兼具促生和生防功能的木霉菌株NJAU4742,建立了丝状真菌新功能基因挖掘平台,依靠这个平台,他们揭示了木霉菌根际定殖、促生、生防、耐酸、碳利用、产孢,以及与芽孢杆菌和植物根系互作等机制,并利用木霉菌耐酸特征和来源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及废弃动植物蛋白酸解氨基酸,创新建立了木霉固体菌种大规模、低成本发酵技术工艺,攻克了影响木霉菌株NJAU4742固体产孢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出多款可产业化的木霉生物制剂与生物肥料产品,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进口价的1/3。
“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根系生长,是提升作物高产、优质、口感的关键,而木霉菌联合有机物料还田就能帮助广大农民实现这个目标。”沈其荣强调。
目前,团队正在全国多个生态区域开展示范推广,除了从原先的经济作物转向大田作物外,还针对盐碱地、酸性土等多种类型的土壤进行试验示范。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