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心情常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上一秒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而下一秒就变得非常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因为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会让人情绪低落和丧失兴趣,所以很多人都会将其归为是患上了抑郁症。
其实,这些表现可能并不是单纯的抑郁症,而是一种叫做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心理障碍,它比抑郁症更加复杂,对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更加严重,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却相对较少。
那么,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它和抑郁症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精力、活动和思维的精神健康问题,其核心特点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又有抑郁发作,也就是所谓的“双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大约为0.53%,也就是说,全世界大约有4000万人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相当于每150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而在我国,其患病率更低一些,大约为0.11%,不过如果按照14亿人口计算也有多达154万的患者。[2]
虽然这个比例要远低于抑郁症,但是相对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所造成的危害要更加严重,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和工作问题和日常活动困难等,还会增加自杀、焦虑和物质使用障碍等风险,甚至有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寿命比普通人群要短10年以上。[3]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双相情感障碍呢?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在临床上,双相情感障碍主要从躁狂和抑郁发作两个方面来进行诊断。
对于躁狂发作,至少要有持续1周以上的时间里,每天的大部分时候都有明显异常的心境高涨、易激惹或精力旺盛的表现,并且至少存在3项以下症状:
自我价值感或自尊心高度膨胀;
睡眠需求明显减少,比如只睡3小时就感到精神饱满;
比平时更健谈,说话速度加快,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
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到思维奔逸,比如迅速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
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分心;
有鲁莽或冒险行为,例如过度消费、危险性行为、酗酒或伤害自己或他人;
严重时还可能会产生妄想或幻觉,比如总觉得别人在监视自己等。
而在抑郁发作的时候,患者又会经历抑郁情绪的一系列表现,在过去两周的大部分时间里,至少出现5项以下症状:
出现抑郁心境,比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或常常流泪;
对几乎所有活动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明显减少;
食欲明显减退或增加,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失眠或睡眠过多;
明显的坐立不安或精神迟钝;
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
感到自己毫无价值,过分内疚;
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犹豫不决;
反复出现自杀的意念或计划。
一些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还可能会经历轻躁狂发作,与前面提到的躁狂症状类似,但是症状没那么严重,持续时间一般在4天以上。此外,无论是躁狂还是抑郁发作,这些症状都必须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社会功能甚至人际关系,且能够排除某种物质或其他躯体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才能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不能将其与日常的情绪波动混为一谈。[4]
在临床上,双相情感障碍通常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不同患者的发作模式会很不一样,有研究表明,这种精神障碍从首次发作到确诊的时间平均要间隔近10年之久。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患躁郁症?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会对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有很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到底有哪些风险因素,会导致一个人患上双相情感障碍。根据有关研究,目前证据比较充分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家族遗传
情绪调节机制偏差
睡眠节律紊乱
重大压力事件
总而言之,双向情感障碍具有症状多变、症状复杂和病因较为综合等特点,而且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怀疑自己或身边的人存在类似的症状,请不要自己轻易下结论,或将所有的情绪问题都一味归为抑郁,而是应该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诊断和干预,才能早日缓解和康复。
参考文献
[1] GBD 2019 Mental Disorders Collaborators. (2022).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12 mental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Psychiatry, 9(2), 137-150.
[2] Zhang, L., Cao, X. L., Wang, S. B., Zheng, W., Ungvari, G. S., Ng, C. H., ... & Xiang, Y. T. (2017). The prevalence of bipolar disorder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7, 413-421.
[3] Chan, J. K. N., Tong, C. H. Y., Wong, C. S. M., Chen, E. Y. H., & Chang, W. C. (2022). Life expectancy an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in bipolar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21(3), 567-576.
[4]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张道龙. (201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文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Drancourt, N., Etain, B., Lajnef, M., Henry, C., Raust, A., Cochet, B., ... & Bellivier, F. (2013). Duration of untreated bipolar disorder: missed opportunities on the long road to optimal treatment.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27(2), 136-144.
[6] Yang, R., Zhao, Y., Tan, Z., Lai, J., Chen, J., Zhang, X., ... & Liu, X. (2023).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bipolar disorder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adolescents: from clinical to biological biomarker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7, 1192544.
[7] Moningka, H., & Mason, L. (2024). Misperceiving momentum: computational mechanisms of biased striatal reward prediction errors in bipolar disorder. Biological Psychiatry Global Open Science, 4(4), 100330.
[8] Gold, A. K., & Sylvia, L. G. (2016). The role of sleep in bipolar disorder.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207-214.
[9] Bortolato, B., Köhler, C. A., Evangelou, E., León‐Caballero, J., Solmi, M., Stubbs, B., ... & Carvalho, A. F. (2017).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bipolar disorder: an umbrella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Bipolar disorders, 19(2), 84-96.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陈宇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图文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