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被“气哭”?生气的时候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哭出来?

在心理学中,情绪被认为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复杂的环境,比如害怕会让我们避开危险,成功的喜悦能激励我们继续努力,沮丧能让我们吸取经验等。正是因为情绪总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或变得更好。

但是,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情绪也会很“拧巴”。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就是“气哭”,正常来说,愤怒的表现应该是提高嗓门、拍桌子,甚至要动手打架,但是有时候表现出来的却是“哭泣”。

这是什么原因呢?

气哭是复合情绪的表现

心理学家罗伯特·普卢奇克(Robert Plutchik)提出的情绪轮理论认为,情绪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就像一个色轮一样,一共有八种成对的基本情绪,包括喜悦与悲伤、愤怒与恐惧、信任与厌恶、惊讶与期待,而其他情绪都是这些基本情绪的衍生或组合,比如“爱=喜悦+信任”、“轻蔑=厌恶+愤怒”等。[1]所以,“气哭”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复合情绪,相当于是将悲伤和愤怒叠加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又生气又委屈”的感觉。

那么,既然气哭是有生气又有难过,为什么偏偏是以眼泪的形式表现出来呢?

这就要从我们的生理层面来解释了。愤怒会激活我们的交感神经系统,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和肌肉紧绷。但是,当愤怒不只是单纯的生气,而是掺杂着无助感或挫败感等其他消极情绪时,大脑中的高级情感中枢(包括前扣带回和岛叶等)就会对自主神经系统进行调控,一边抑制过度兴奋的交感神经系统,一边激活负责放松与恢复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实现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是,由于我们的泪腺是由副交感神经主导控制的,它的激活可能会增加泪腺的分泌,从而触发我们哭泣流泪的生理反应。[2]

简而言之,气哭其实是一种复合情绪下所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是大脑在快速平复情绪的时候引起的一种副作用。

哭泣是一种“升华”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来看,哭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防御方式。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人们会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处理那些不被社会接受或让自己难以承受的冲动,以维持心理平衡,比如我们可能会用否认(Denial)的方式来让自己暂时回避痛苦,通过压抑(Repression)将那些不好的回忆排除到意识之外,或者用幽默(Humor)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犯下的一个尴尬失误等等。

而气哭就是一种叫作升华(Sublimation)的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将社会不可接受的冲动转化为可接受的形式,被认为是一种最健康和有益的防御机制。因为愤怒本身往往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如果我们在别人面前直接爆发,就很可能会伤害到对方或破坏人际关系,而“气到哭出来”则是对攻击性的一种柔性转化,它将难以直接宣泄的愤怒用眼泪的形式释放出来,不仅避免了冲突升级的可能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我受伤了”的信号,从而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3]

所以,生气的时候哭出来并不只是简单的宣泄情绪,有时候也能避免人际冲突,促进问题的解决。

老是气哭会不会不太好?

在很多文化环境中,哭泣往往会被贴上一些负面标签,比如吵架的时候哭出来会被认为是“示弱”,在工作场合中哭出来会被认为是“不专业”等。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想哭的时候哭出来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有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在观看一段情感电影之后,哭出来的人虽然当下会感到较强的负面情绪,但是在20分钟之后,情绪甚至会提升到比看电影之前更加积极的状态。[4]而且,从生理层面来说,哭出来也能让心率和皮质醇水平逐渐降低,呼吸变缓。[5]换句话说,哭泣其实是我们在进行自我安抚,帮助自己释放压力和恢复情绪平衡。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如果这种哭泣变得无法控制,或者总是把生气憋在心里而委屈得大哭,就说明哭泣已经成为了一种僵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对此产生了过度的依赖,而忽略了现实中还有很多其他更好的应对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愤怒,也能友好地解决问题。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几种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愤怒的心理学方法。

1. 情绪命名

在心理学中,情绪命名(Emotion labeling)是一种很好的情绪调节方法,指的是将模糊的情绪体验用清晰的词语表达出来。有脑科学研究证明,情绪命名能够降低大脑中杏仁核区域对于负面情绪的反应,同时增强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我控制)的活动。[6]

所以,当我们感到很生气或想哭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在脑海中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询问自己“我现在是怎样的感受”,并用明确的词语将这些情绪写下来或说出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负面情绪。

2. 认知重评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我们的情绪体验取决于我们对于事件和情境的看法,而非事实本身,如果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重新解释当前的事情,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就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因此,我们平常就可以经常做认知重评的心理练习,来提升自己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尝试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自己:

我感到生气/难过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

这件事情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吗?对此我能找到哪些证据,或者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求证?

3. 放松练习

在情绪比较强烈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呼吸练习的方式,来减轻负面情绪所带来的生理反应,从而恢复情绪稳定。比如可以尝试4-7-8呼吸法:

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并默数4秒;

屏住呼吸,默数7秒;

用嘴巴缓慢地呼气,默数8秒;

循环上述过程,持续5-10分钟。

4. 用语言表达

情绪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希望被满足的需求,比如生气可能是表达“被尊重”的需求,难过可能是“希望被理解”的需求等。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可以直接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会比用哭来宣泄情绪更有效。

而在人际沟通心理学中,通常会建议采用以“我”为主语的表达方式来代替指责和抱怨,比如用“我现在感到有点生气,因为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立场”来代替“你根本就不懂我”。

其实,无论是生气还是哭泣,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身体和心理最自然的反应方式,与其责怪自己“太敏感”或“太脆弱”,不如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这样我们才能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与身边的人更好地相处。

参考文献

[1] Mondal, A., & Gokhale, S. S. (2020, December). Mining emotions on Plutchik's wheel. In 2020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nams) (pp. 1-6). IEEE.

[2] Bylsma, L. M., Gračanin, A., & Vingerhoets, A. J. (2019). The neurobiology of human crying. Clinical Autonomic Research, 29(1), 63-73.

[3] Norem, J. K. (1998). Why should we lower our defenses about defense mechanis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6), 895-917.

[4] Gračanin, A., Vingerhoets, A. J., Kardum, I., Zupčić, M., Šantek, M., & Šimić, M. (2015). Why crying does and sometimes does not seem to alleviate mood: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9(6), 953-960.

[5] Sharman, L. S., Dingle, G. A., Vingerhoets, A. J., & Vanman, E. J. (2020). Using crying to cop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stress following tears of sadness. Emotion, 20(7), 1279.

[6] Lieberman, M. D., Eisenberger, N. I., Crockett, M. J., Tom, S. M., Pfeifer, J. H., & Way, B. M. (2007). 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5), 421-428.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陈宇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图文简介

无论是生气还是哭泣,这些情绪都是我们身体和心理最自然的反应方式,与其责怪自己“太敏感”或“太脆弱”,不如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